在我国现存年代最久的木版画创作于公元9世纪;然而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得多。木刻的前身是用石料·金属和木料刻制的官方和私人印章,即图章。欧洲木版画的前身是所谓的织物印花,即把刻好的图形印在织物上;这种方法古埃及早已有之。在德国这种织物印花是从13世纪开始兴起的,首先它可取代昂贵的东方纺织品。
如果没有造纸的发明和传播,木版画的发明和传播是不可想象的。从此纸张和印画以及由谷登堡在1450年前后发明的活字印刷开始取代昂贵的兽皮纸以及手工插图和手抄艺术。这个过程标志着文化史上从中世纪向近代的迈进过程,并且由于版画新技法的产生也标志着民主的艺术鉴赏的开端。随着木版画的出现,也就开始了印画技术,就是把图画复制数份。首先用于宗教方面绘画的复制,也包括游戏牌。最初的木版画作者都是一些无名的手艺人。第一个出了名的,同时也是最著名的木版画作家是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在个性木版画艺术上独树一帜,创立和完善了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和他同时代的重要人物有卢卡斯·克拉纳赫和汉斯·布格迈尔,他们发明了套色木刻,并很快创立并保持了自己的特有风格。
16世纪初是德国艺术天才辈出的阶段。此后版画开始普及。它不仅被应用在书籍插图上,而且还以迅速有效的传单形式被宗教改革者和反改革者们用作宣传工具。因此,木刻的艺术质量受到了损害,并在17世纪和18世纪受到了铜版画腐蚀技术的冲击。
在19世纪初,木版画因采用了新的技法而重新复苏,并为人喜爱。这种创新是由英国人托马斯·毕维克开始的;他一反以往用小刀在纵剖木板上刻画的传统作法,而是使用能够刻出最精细条纹的专门刻刀在硬质横断板面上刻画。这种新技法叫木口木刻。由于它色调层次多,亦称“色调木刻”。它也可用于书籍和报插图的复印。首先采用这种更加完美的新技术法的人当中有卡斯帕尔·达维德·弗里德里希。他的兄弟是格赖夫斯瓦尔德的一位木匠,在他帮助下卡斯帕尔掌握了这一技法。路德维希·里希特和阿道夫·冯·门采尔则是先把他们设计的书籍插图反贴或描绘在刻版上然后交给专职雕刻师雕刻。这种分工从丢勒时代起就已十分普遍。但是,随着工艺程序机械化的提高,它影响着线条的直接性及其原有的表现力。
目前,木刻的制作技术仍没有任何变化:沿木纹纵向锯成的软木料要比硬木料更适用。用小刀刻制绘在刻版上的图案,每条线要刻两刀,一刀是沿图案线条向外斜刻下去,然后相对斜刻另一刀,以取下刻版上的木屑。刻版上画面的较大部分的空白处用刀铲去。现在,木刻家们不再用普通小刀,而常用不同口径的槽刀和角刀作画,用这些工具只需一刀即可刻出画面的线条。要修改刻版上的刻痕是不可能的,除非用补版来挽救。
中国民间木版画的历史,同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利用基本上是同步而行的,即便稍晚一点,也不会相差太远。在古代,纸、墨和毛笔的发明,给人们书写文字和图绘形象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成为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特别是纸的制造和普及,经过了五个世纪左右,随着文化传播的需要,又感到了一本一本的抄书和一张一张的绘图之缓慢,又进一步解决了木版刻印的工艺,可以大量复制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一般认为是发明于唐代或唐代之前,至唐代中时已很成熟。现存最古的印本书。卷子,是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造的《金刚经》全卷长五米多,卷首刻有精美的扉画,系释迦牟尼佛说法图;卷末刻有"王阶为二亲敬造普施"的说明。这是宗教信仰借民间美术之形式的一个实例,也是刻书与刻画同步的明证。农业生产重视节气,而阴阳五行之说在古代直接联系着人们的活动,须要有大量的历书,所以印造历书便成为印刷术发明之后的一大功用。唐代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历书的发现,也证明了这一点。而唐末中和二年(公元822年)的历书残页,是成都民间私人印刷的。虽然在历书上不见刻印的图画,但与以后的"春牛图"、"九九消寒图"之类的出现,有直接的关系.
从这里使我们获得一个历史的信息,木版刷印的兴起正是适应着民间信仰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因为实用、方便、美观,才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和文人的重视,所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普遍开花,几乎无处不用。从记录宋代都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梁录》和《武林旧事》等书可以看出,民间印刷非常活跃。金代平阳(今山西临汾)姬家刻印的《四美图》,其题材己世俗化,而带有后来民间年画的特点。从宋元到明清,全国出现了许多个雕版印刷的中心,刷印书籍的插图,张挂的画片,以及神像、纸马和装潢、仿单、纸牌等等,形成一个印刷的大千世界。其延续达一千二百年之久。
事实上,印刷的发明并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类似印刷的工艺,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时候的拓印术。秦汉时印章的使用已很普遍。在湖南长沙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丝织物中,有半印半绘的花纹;那花纹是用小型的木刻版戳印(捺印)的,这种方法至今还在新疆维吾尔族中流传。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夹印己经出现,可印出富丽的屏风。然而,这些都不是印刷。尽管在工艺的性质和特点上有些共同之处,但并非等同。在先后的关系上,甚至会有某些技术的直接借鉴和影响,这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就像在有纸和剪纸之前,人们己用金属薄片搂刻花纹,如在漆器上的"金银平贴"。然而并不就是剪纸。常见有的文章为了说明某一事物的悠久,不惜将历史拉长,便出现了"木刻前的木刻","剪纸前的剪纸",以及"原始社会的花鸟画"(指彩陶纹饰,和"青铜器上的绘画"(指商周青铜器纹饰)等,使人难以捉摸。这里存在哲对于基本概念的模糊和艺术分类学的不清,是应该注意的。
概念和分类的不活也会产生连锁效应。最明显的是将"民间年画"一词概括一切民间的木版画。这里也存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重视的程度。"年画"一词的出现较晚。晚活李光庭《乡言解颐》中正式使用了“年画”这一词,并举了《孝顺图》、《庄家忙》之类的作品,指出"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还值得提出的是,本书将埠画"与"门神"、"春联"。等并列,概念很清楚.但在这之前,只是笼统地称年画"画贴"、"欢乐图"、"画张"、"纸画儿"、名称没有统一。直到现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劝掖青年木刻家借鉴民间,还是常用"花纸"一词。
早在本世纪初,西方的民俗学家开始注意中国的民间年画,有大量的作品流传到法国、苏联和日本,而在更早的时候,日本和越南也将年画移植过去,从早期的日本"浮世绘"能看出中国年画的痕迹,而越南年画有的素性是桃花坞版的翻刻。我国美术家开始参与旧年画的改进工作,并进行新年画的创作,始干本世纪的四十年代,同时正式使用"年画"一词,研究工作也得以开展和深入,这就是说,民间木版画的研究是从年画开始的,以后逐渐向外拓展,或是由于约定俗成吧,也就以年画来概括其它这是一个原因.
从历史上看,早期的雕版印图是跟着印书走的,即为书坊所兼作。待到明清时代,有些年画作坊扩大经营,才出现了独立的行业。至于发售年画的店铺,一直是"行商"多干"座商"。民间流传的一些叫卖年画的歌词,也说明了这一特点。而更广泛的普及工作,则是农民的家庭副业和专卖纸张的"南纸店",自印自卖,形成全国性的网络。譬如"纸马"一项,在记述元末明初开封市井生活的《如梦录》中,仅纸马铺便有十多家,多是同香烛等兼卖。笔者于五十年代初在无锡调查,卖纸马的店铺多系纸店、纸扎店和卖酒烟杂货的小店,都是自印自卖,收集到的纸马有八百多种。显然,这些随祭随焚的民俗艺术作品,是无法概括为年画的。
习惯的势力是很大的,它会束缚住人们的思维和活动。通常对"年画"的解释,是在新年张贴,一元复始,讨个吉利,这是切于事实的。但为了使"年画"能概括其它,有人便企图将"年画"的咋年字改变含义,由"新年"之年扩展为"常年"之年,这就使概念混乱了。如果"年画"之名系指常年所贴之画,那么,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试问,其它的绘画不也是常年之画吗?
木版刷印的兴起正是适应着民间信仰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因为实用、方便、美观,才引起了上层的关注和文人的重视,所以到了宋代,雕版印刷普遍开花,几乎无处不用。从记录宋代都市生活的《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和《武林旧事》等书可以看出,民间印刷非常活跃。金代平阳(今山西临汾)姬家刻印的《四美图》,其题材己世俗化,而带有后来民间年画的特点。从宋元到明清,全国出现了许多个雕版印刷的中心,刷印书籍的插图,张挂的画片,以及神像、纸马和装潢、仿单、纸牌等等,形成一个印刷的大千世界。其延续达一千二百年之久。 事实上,印刷的发明并非偶然和孤立。在有印刷之前,己有不少的类似印刷的工艺,如印章、印染和晚些时候的拓印术。秦汉时印章的使用已很普遍。在湖南长沙和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丝织物中,有半印半绘的花纹;那花纹是用小型的木刻版戳印(捺印)的,这种方法至今还在新疆维吾尔族中流传。到了唐代,大型的雕版夹印已经出现,可印出富丽的屏风。然而,这些都不是印刷。尽管在工艺的性质和特点上有些共同之处,但并非等同。在先后的关系上,甚至会有某些技术的直接借鉴和影响,这是合乎历史发展的逻辑的,但不能看作一回事。就像在有纸和剪纸之前,人们己用金属薄片搂刻花纹,如在漆器上的"金银平贴"。然而并不就是剪纸。常见有的文章为了说明某一事物的悠久,不惜将历史拉长,便出现了"木刻前的木刻","剪纸前的剪纸",以及"原始社会的花鸟画"(指彩陶纹饰,和"青铜器上的绘画"(指商周青铜器纹饰)等,使人难以捉摸。这里存在哲对于基本概念的模糊和艺术分类学的不清,是应该注意的。 概念和分类的不活也会产生连锁效应。最明显的是将"民间年画"一词概括一切民间的木版画。这里也存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重视的程度。"年画"一词的出现较晚。晚活李光庭《乡言解颐》中正式使用了“年画”这一词,并举了《孝顺图》、《庄家忙》之类的作品,指出"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还值得提出的是,本书将埠画"与"门神"、"春联"。等并列,概念很清楚.但在这之前,只是笼统地称年画"画贴"、"欢乐图"、"画张"、"纸画儿"、名称没有统一。直到现代,鲁迅先生倡导新兴木刻,劝掖青年木刻家借鉴民间,还是常用"花纸"一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