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写《蝶恋花》的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背景?速求!!!!

2025-04-25 15:04: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晏殊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①。罗幕轻寒②,燕子双飞去③。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⑤。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欲寄彩笺无尺素⑥,山长水阔知何处?

【作者简介】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十四岁以神童被荐入朝,赐同进士出身。仁宗时官至集贤殿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殊平居好贤,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皆出自他的门下。

晏殊少年得意,很早就进入了仕途,青云直上,官至宰相,过着花团锦簇的富贵生活,他自称:“余每吟富贵,不言金玉锦绣而惟说其气象”,因此,他的词内容大都是吟风弄月、离愁别恨,表现了上层贵族的精神面貌,但从形式上讲,因刻意“惟说其气象”,他的词“风流蕴藉”,深婉含蓄,语言婉丽,承袭南唐风格。

有《珠玉词》,存词一百三十余首。

【注释】

① 槛(jiàn鉴):栏杆。

② 罗幕(薄的丝织品)做的帷幕。

③ 飞去:一作“来去”。

④ 斜光:残月的清光。

⑤ 凋碧树:使得树木绿叶枯落。

⑥ 彩笺:题咏和书信用的精美纸张。尺素:书信。汉时通行在尺许长的生帛上写信,故称“尺素”。无:一作“兼”。

Butterflies Love Flowers (Song) Yan Shu

Outside the railings chrysanthemums are sad

And orchids are shedding tears of dew.

The silk curtains hang light and cool,

A pair of swallows flying off.

The bright moon knows not the sorrow

Of departure and solitude,

It’s slanting rays piercing the vermilion portals

Till dawn breaks.

Last night the west wind withered the emerald leaves.

Alone,I mounted the stairs

To look down the endless road.

I’m ready to send of letters and elegant notes.

But the rivers are wide,the mountains so hight,

I do not know where to locate you.

Tr. Gong Jinghao

这首词也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时间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室外而楼上。

上片写词人在清晨时对于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首句写景物,不但点明了时令—秋天,并且描绘了环境的优美,借以暗示人物的闲雅。菊而曰“槛菊”,则是在庭院廊庑之间。菊花笼着轻烟,兰花带有露点,则是在清晓,用“愁”来表达菊在烟中所感,用“泣”来解释兰上何以有“露”,说的是菊与兰的心情,实际上是通过菊与兰的人格花,来表明人的心情,亦物亦人,物即是人。这一句只有七个字,但却写出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和人物的情绪、感觉,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或可有可无的,可称精炼。假如我们将这一句写成“黄菊初开兰蕊吐”,同样是写了秋天的景物,写了菊、兰,可是形象和意境却单薄得多了。即使只改成“槛菊含烟兰带露”,那也不成,因为两字之差,就抽掉了恰恰是词人所要着重表达的对景生情这一点,它就不能一开头便笼罩全篇,使读者即时体会那种充满了离愁别恨的气氛。

第二、三句写清晨燕子从帘幕中飞了出去,古代富贵人家,堂前多垂帘或幕。燕巢梁上,进出必须穿过帘幕。“轻寒”,是新秋早晨的气候,而“双飞”则反衬人的孤单。一清早,燕子自管自地穿过帘幕,双双飞走了,却不顾屋里还有一个孤独的人,就含有燕子无情之感,从而暗中过渡到下文对明月的公然埋怨。

第四、五句写在天亮以后,还有残月的余晖斜射房中,因而回想起昨夜的月光,竟是这样的整整照了一夜,使人无法入梦,直到现在,它还不肯罢休。它之所以这样,不正是因为不知道离别的痛苦吗?这种无理的埋怨,正是无可奈何的心情的表现。明月本是无知之物,可是作家却赋予它以生命和感情,使它为自己的创作意图服务。所以同一明月,晏殊可以说“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而张泌则可以说“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寄人》)。同一杨柳,刘禹锡可以说“长安陌上无穷树,惟有垂杨管别离”(〔杨柳枝〕),而韦庄则可以说“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但不管作家的感觉如何,这种艺术手段总是可以使景与情交织起来,从而更具体和深刻地表达他们自己的心情的。

下片写这首词的主人公,也就是作者,经过一夜相思之苦以后,清晨走出卧房,登高望远。当他“独上高楼”的时候,最先收入眼底的是一片空阔,连远到天边的路也可以看到尽头,什么遮拦阻隔都没有。于是才回想起昨天那个不眠之夜里所听到的风声、落叶声,恍然悟出,是昨夜西风很厉,一夜之间,把树上的绿叶都吹落了。“高楼”伏下句“望尽”。“独上”是说人之寂寞,与上“燕子双飞”对照。三句总写登高望远,难遣离愁,境界极为高远阔大,与无名氏〔菩萨蛮〕“平林漠漠”等四句相近。

结两句承“望尽”句来。“望尽天涯路”,终不见天涯人,那么,相思之情,只有托之于书信了。然而,要写信,又恰恰没有信纸,怎么办呢?这里“彩笺”即是“尺素”。一个家有“槛菊”、“罗幕”、“朱户”、“高楼”的人,而竟无“尺素”,这显然是他自己也不相信的、极为笨拙的推托。而其所以写出这种一望而知的托辞,则又显然出于一种难言之隐。比如说,她是否变了心呢,或者是嫁了人呢?他现在是无法知道的。所以接着又说,即使有尺素,可山这样连绵不尽,水这样广阔无边,人究竟在什么地方都不明白,又何从去寄呢?这两句极写诉说离情的困难和间阻,将许多难于说,或不愿说的情事,轻轻地推托于“无尺素”,就获得了意在言外、有余不尽的艺术效果。一本“无”作“兼”,则是加重语气,说是寄了“彩笺”,还要寄“尺素”以形容许多话要说,义亦可通,但不如“无”字的用意那么曲折、深厚。

作者另一首〔踏莎行〕云:“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舞,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潇潇雨。”拿来和本词一比,我们就可以看出,其主题、题材、人物、景色、情事无不相同或极其相似。然而,在晏殊的笔下,这两首词却各自成为一个完整的、不可重复的艺术形象。古典作家这点儿本领,很可供我们借鉴。

回答2:

蝶恋花
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
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见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长水阔知何处!

此为晏殊写闺思的名篇。词之上片运用移情于景
的手法,选取眼前的景物,注入主人公的感情,点出
离恨;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
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
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
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全词
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起句写秋晓庭圃中的景物。菊花笼罩着一层轻烟
薄雾,看上去似乎在脉脉含愁;兰花上沾有露珠,看
起来又象在默默饮泣。兰和菊本就含有某种象喻色彩
(象喻品格的幽洁),这里用“愁烟”、“泣露”将
它们人格化,将主观感情移于客观景物,透露女主人
公自己的哀愁。“愁”、“泣”二字,刻画痕迹较
显,与大晏词珠圆玉润的语言风格有所不同,但在借
外物抒写心情、渲染气氛、塑造主人公形象方面自有
其作用。
次句“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写新秋清晨,
罗幕之间荡漾着一缕轻寒,燕子双双穿过帘幕飞走了。
这两种现象之间本不一定存在联系,但在充满哀愁、
对节候特别敏感的主人公眼中,那燕子似乎是因为不
耐罗幕轻寒而飞去。这里,与其说是写燕子的感觉,
不如说是写帘幕中人的感受,而且不只是在生理上感
到初秋的轻寒,而且在心理上也荡漾着因孤孑凄凄而
引起的寒意。燕的双飞,更反托出人的孤独。这两句
纯写客观物象,表情非常微婉含蓄。接下来两句“明
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从今晨回溯昨
夜,明点“离恨”,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明月本
是无知的自然物,它不了解离恨之苦,而只顾光照朱
户,原很自然;既如此,似乎不应怨恨它,但却偏要
怨。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却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
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
引起的怅触。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独上”
应上“离恨”,反照“双飞”,而“望尽天涯”正从
一夜无眠生出,脉理细密。“西风凋碧树”,不仅是
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
叶的回忆。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足见西风之劲厉
肃杀,“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
人公的强烈感受。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在几乎言尽
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
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
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
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
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
广远境界的骋望,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
来的。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
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本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
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这里指题
诗的诗笺;尺素,指书信。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
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
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词也就
在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山长水阔”和“望
尽天涯”相应,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而
“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在婉约派词人许多伤离怀远之作中,这是一首颇
负盛名的词。它不仅具有情致深婉的共同特点,而且
具有一般婉约词少见的寥阔高远的特色。它不离婉约
词,却又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婉约词。

参考资料:www.ynhzyz.com

回答3:

这首词是写离别相思之情的。时间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室外而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