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百家姓?

2025-02-24 01:05:4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早在五千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形成了姓氏,并且逐渐发展扩大,世世代代得延续。百家姓中有七成姓来源于洛阳偃师。
  “姓氏”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是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源于母系社会,同一个姓表示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中国最早的姓,大都从「女」旁,如:姬,姜,姚,姒,妫,嬴等,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老祖母传下的氏族人群。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识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制确立时才有可能。
  《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
  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个姓姜,一个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家长制首领的氏称列山,轩辕。姓和氏有严格区别又同时使用的的局面表明,母权制已让位于父权制,但母系社会的影响还存在,这种影响一直到春秋战国以后才逐渐消亡。
  《百家姓》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自公元十世纪北宋朝代起在中国广为流传。
  是谁创造了《百家姓》?它何时初具规模?又何时出版?这些问题直到今天还是个迷。根据明清朝代有文字记载的学者的研究,《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存在。在宋朝初期由一位地处吴、越地区(现今浙江省杭州市)不知名的儒家学者将其编辑、装订成册。
  南宋(公元1125-1210年)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最早在他的诗-- 《秋日小雨》中提到百家姓。诗人在注释中指明他的灵感源自两本书,一本是《扎子》,另一本就是《百家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百家姓》早在宋朝以前就开始流传了。
  宋朝的皇氏姓‘赵’,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国王姓‘钱’,宋朝的一位学者相信‘孙’是宋朝皇族妻妾的姓氏,‘李’是南唐的统治者--李后主的姓氏。这就是《百家姓》的开场白--“赵钱孙李”次序的由来。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它根据汉字和蒙古字的语音、笔画对应而成。但是元朝的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408个是单姓,有102行组成,38个是复姓,编成15行。最后一行是百家姓终,即百家姓完结篇,由118行构成,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结束语为“百家姓序”。
  现存的清朝版本的百家姓既有文字又有图画,每页上方除了记录历史名人的名字和其所属家族外,旁边还有他的图像;每页下半部是由四个字或姓氏组成的短句,读起来很像古时的四句诗词。
  过去,《百家姓》有几种修订版,如:明朝末年修订的“黄周姓”,清朝康熙年间修订的“御指百家姓”,清朝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由丁延修订的“百家姓三编”。这些修改后的百家姓在表现格式上花了很多功夫,每本都各具特色。尽管如此,它们还是无法取代原稿,这体现了原稿对后来创作的深远影响。
  《百家姓》不仅只在汉族中广为流传,其译本也在与汉族有着友好往来的少数民族中传播,如:蒙古字目百家姓,女真字目百家姓。由此可见百家姓的深远影响程度。
  在中华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本是北宋初年钱塘(杭州)的一个 书生所编撰的蒙学读物,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很像一首四言诗,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有讲究的,如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国王钱俶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国王李氏等等。与《三字经》、《千字文》相配合,成为我国古代蒙学中的固定教材,因此流传至今,影响极深。熟悉它,于古于今皆有裨益。

  姓氏起源的形式很多,并且在不断发展,同姓异源,或异姓同源等情况十分复杂。《百家姓》早先收集了四百一十一个姓氏,后经增补到五百余个。但据有关报 道,研究姓氏的专家从古今文献上能够收集到包括生僻姓氏在内的数千个姓氏。随着岁月的流逝,不断出现新的姓氏。如为孩子取名时,取男女双方两个单音姓合成 复姓,又为姓氏“家族”增添了新的成员。

  《百家姓》本来收集四百一十一个经增补到五百零四个姓,其中单因姓四百四十四个,复姓六十个。

回答2:

《百家姓》一书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最早出现在五代十国期间。北宋初年,江南吴越国的国王钱弘俶归降北宋王朝,北宋的皇帝宋太祖赵匡胤非常高兴,特意为钱弘俶重新编修了《百家姓》。

  钱弘俶又名钱俶,他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做国王的时候大力发展农业、扶持蚕丝业、促进手工业、轻徭薄赋、减租减税,吴越国的人民生活安康,吴越国非常富庶,百姓纷纷称赞。然而,吴越国只是一个偏安一方的小国,融入北宋王朝是它必然的归宿。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加快了统一全国的步伐,先后灭后蜀、南汉等小国。宋太祖开宝六年(974年),北宋以十万军马攻打南唐,并传诏吴越王钱弘俶从南面与北宋军队一起夹攻南唐。钱弘俶亲点兵马攻打南唐,他率兵围常州,大败南唐的水军。宋太祖开宝七年(975年)11月,北宋与吴越联军攻克金陵(今南京),南唐灭亡,南唐后主李煜成了亡国奴,押解北宋的京城东京汴梁(今河南省的开封市)。南唐灭亡后,吴越国的归宿也就注定了。

  南唐灭亡后一个多月,北宋王朝鉴于钱弘俶的忠心和功劳,决定和平统一吴越国,下圣旨令钱弘俶北上,到东京汴梁觐见北宋皇帝。钱弘俶思绪万千,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带上自己的妻子孙氏、儿子钱惟浚、妻舅、大将孙承佑等人,携带大批贡品北上到东京汴梁,归降北宋。宋太祖对这次召见格外重视,派皇太子远道相迎,还在东京汴梁城里专门为钱弘俶新建了礼贤府,并在崇德殿接见,赏赐丰厚,破例封钱弘俶的妻子孙氏为吴越国的王妃。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宋太祖还下了一道圣旨,圣旨中说,为了表示北宋王朝对钱弘俶的一番真诚和友好,为了表彰对吴越国以实际行动支持国家的统一,北宋王朝决定重新编修《百家姓》。

  很快,新的《百家姓》重新编修完成了,该书的前几个姓氏的排列是“赵钱孙李”,这是宋太祖有意安排的,“赵”是指赵宋,赵匡胤既然是皇帝,他的姓理应为首,排在《百家姓》第二位的“钱”就是钱弘俶的姓,钱弘俶的妻子孙氏的姓排在第三位,可以说,在当时这是一种莫大的荣耀。后来,《百家姓》成为塾学村童的必读之书,流传最广。

  钱弘俶在东京汴梁逗留了三个月,回国临行前,宋太祖还赐密封的黄绫布包一个,嘱咐他到半路上再打开看。过了长江,钱弘俶拆开一看,里面全是宋朝大臣们要将钱弘俶扣留下来的奏折。钱弘俶感激之余,也明白了宋太祖的良苦用心。

  宋太祖去世后,他的弟弟赵光义在东京汴梁继位做了皇帝,是为宋太宗,改年号为太平兴国。钱弘俶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5月正式向北宋王朝上表,将手下的土地和军队尽献北宋。历史上称之为“纳土归宋”。钱弘俶的这种做法使吴越国免遭了战火的破坏,老百姓也避免了由于朝代更替而可能带来的战祸。

  钱弘俶之所以能“纳土归宋”,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钱弘俶在宋太祖为他重新编修了《百家姓》一书这件事上体会到了宋太祖对于他的厚爱和诚恳。当然,从宋太祖这方面来讲,重新编修《百家姓》除了显示自己对钱弘俶的厚爱和诚恳之外,其中还蕴含着宋太祖作为皇帝的处事谋略。

香港《文汇报》 文/王吴军

回答3:

回答4:

古代华夏有众多部落,为区分其而每个部落都有一个称呼,随着弱肉强食,许多部落被吞并,留下的部落,其称呼就此成为该部落族人的姓氏,并统计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