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的唱腔的特点是什么
剧 的 艺 术 特 点 , 首 先 於 它 的 表 演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非 常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我 们 知 道 , 凡 是 戏 剧 都 是 综 合 艺 术 。 但 是 这 种 综 合 艺 术 和 我 们 所 说 的 综 合 艺 术 不 是 一 个 概 念 。 一 般 说 戏 剧 是 综 合 艺 术 , 指 的 是 : 戏 剧 是 包 含 文 学 、 表 演 、 美 术 制 作 、 灯 光 等 部 门 在 内 的 一 种 综 合 艺 术 。 但 京 剧 只 就 表 演 这 一 项 , 本 身 就 是 综 合 艺 术 , 包 括 唱 、 念 、 做 、 打 , 四 种 门 类 。 如 果 把 音 乐 、 美 术 ( 包 括 化 妆 、 脸 谱 、 舞 台 设 计 、 布 景 绘 制 等 ) 、 灯 光 、 服 装 ( 刺 绣 工 艺 ) 、 道 具 ( 工 品 制 作 ) 等 等 都 包 括 在 内 , 京 剧 实 在 是 一 种 十 分 复 杂 的 综 合 艺 术 。 京 剧 艺 术 的 另 一 个 特 点 , 是 不 能 照 搬 生 活 。 京 剧 不 是 把 生 活 当 中 的 自 然 形 态 , 如 实 地 照 搬 上 舞 台 , 而 是 从 生 活 出 发 , 以 生 活 为 根 据 , 进 行 高 度 的 概 括 。 把 生 活 中 的 形 态 、 语 言 、 动 作 加 以 提 炼 、 夸 张 、 美 化 、 装 饰 , 形 成 一 种 特 殊 的 表 现 手 段 , 再 用 来 反 映 生 活 , 这 是 京 剧 最 根 本 的 美 学 特 点 。
汗马绝尘安外振中标青史 锦羊开泰富民清政展新篇 春满人间
京剧常用伴奏乐器:京胡,京二胡,月琴,小快板,大锣,小锣...
京胡:用于京剧伴奏的高音二胡。琴筒和琴杆都为竹质,琴筒小。音高、域窄,定弦不固定。音质坚亮,发音刚劲有利,在合奏中有穿透力。京胡大多用于伴奏常腔,在润腔韵味上与唱腔很贴切,在节奏感和力度上(俗称“劲头”)给唱腔以有力的支撑和补充。有时也用于戏曲过门,以陪衬“文常”表演,演奏独立的曲牌。京胡独立演奏较长篇幅,在传统戏中很多。《夜深沉》是其中一首。此曲旋律来自昆剧《思凡》中的《风吹荷叶煞》,因其唱段开始楚的场次“夜深沉”三字而命名。经京胡以人们加工,用于《击鼓骂曹》中的弥衡击鼓和《霸王别姬》中的虞姬舞剑,用大鼓伴奏,发挥了京胡乐器的特殊表现力,旋律流畅,意境深远。京胡独奏曲还有《柳青娘翻七调》、《五子开门》等。
京二胡:与二胡相近,没有琴托,比二胡稍小。 京二胡是音乐改革家刘天华的贡献。
月琴:两县或三弦的弹拨乐,外形与阮相近。五度定弦,用拨片演奏。
京剧唱腔的特点和作用:
京剧的唱腔主要以著名的 “西皮”和“二黄”两大声腔组成,即所谓的“皮黄腔”。关于这两大声腔的由来、形成与发展,在此不作考证和论述,仅就传统京剧唱腔的特点及作用做一介绍。
很多人都知道,“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
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
1、 唱腔结构疏密有致
2、 张弛运腔法,用保持音将唱腔托起、绷紧,随后用流淌不断的滚奏小腔法结束唱句
3、 切分节奏的大量运用
4、 借鉴生腔吐字方法,我们可以在程派唱腔中看到很多老生余派唱腔的影子
京剧唱腔属板式变化体,以西皮、二簧为主要唱腔
京剧唱腔
西皮
二黄
反二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