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采莲图画。一群采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交相辉映,人荷相衬,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出,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丛中采莲呢!诗中并不正面描写采莲少女,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加以衬托描写。古人评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棹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用意之妙,读者皆草草看过了。”
那么如何才算不“草草看过”?
请看,“荷叶罗裙一色裁”,这里写的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少女的罗裙绿得像荷叶一样,比喻信手拈来,看似随意,其实把采莲女的日常劳作写得如此优美浪漫,非大手笔不能为也。“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芙蓉,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像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借助想象,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就是荷花的精灵。这样描写既是真切的生活实录,又带有浓郁的想象色彩。诗人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整合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江南可采莲”,这不就是一个劳动场面的真实写照吗?青春少女劳动的场景本身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定睛细察时方能分辨得出;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荷叶莲花浑然为一,都成绿荷红莲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不知何者为花、何者为人的感觉。正当望而不见、求之不得之际,莲塘中歌声响起,诗人恍然大悟,原来“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诗“从‘闻’、‘看’、‘觉’三字,耳、目、心三处参错说出情来”。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柔姿倩影。真是“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荷中不知处”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蓄蕴藉,令人想象得出观望者伫立凝望闻歌神驰,被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而深深感动的情景。
全诗生动活泼,亲切自然,富于诗情画意,耐品耐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