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我看过,完整的读完了。感触很深。不知道你有时间能读完么。或许你可以从里面找到人生的意义。
附:别人杜撰的高晓松的:诗与远方
----“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 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 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
关于房子,我跟大多数人概念不一样。我从小住在清华校园里,家是那种二层的小楼,外表看起来很普通,面积也不是特大,但是特别安静。
地儿都没动过,也没装修之说,从我生下来就是这样红色的,很老很旧。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有一个家,但我在那儿真觉得挺好,有一个家,不仅仅是睡觉的 地方,我自己也不知道这房子多少年了,我们也在感慨:后边的院子多好啊,出门就是操场、游泳馆,还有漂亮的女生,白发的先生;四周的邻居,随便踹开一家的 门,里面住的都是中国顶级的大知识分子,进去聊会儿天怎么都长知识,梁思成林徽因就住我前面的院子。小时候有什么问题家里老人就写一张字条,说这问题你问 谁谁谁。我找到人家家里,打开字条一看,哦,你是那谁家的孩子,那你讲吧,都是中国头把交椅啊。这才是住处真正的意义吧,它让你透气,而不是豪华的景观、 户型和装修什么的。
2 0 0 7 年, 我们搬了出来,因为家人都在国外,我又不在清华教书,学校就把房子收回去了,后来我去了洛杉矶。
去了美国,我一样是无房户,坚定的无房主义者。刚去美国的时候,我做编剧和开发,只卖出了两首电影歌曲。美国流行音乐是草根文化,美国卖吉他的黑人当我师 傅都有富余,不是说他弹得比我好,是同样一个琴我们弹的都不是一个级别,出的声音都不一样。国外很多伟大的乐队,都是一个班的同学,在中国整个高校也选拔 不出一个牛的乐队。为啥?国内很多年轻人的热情都分散了,赚钱的热情大过音乐本身,比如买房。
郑钧有一天跟我说,有些艺术家被抓进精神病院,成了精神病;有些精神病人从精神病院逃出来,成为艺术家,你就是那后者,你的生活就像行为艺术。不过,我肯 定不属于时尚人士,因为从来不关注别人的流行趋势,也算不上中产阶级,如果我的钱只够旅行或是买房子,那我就去旅行。
平时除了听听歌,看看电影,我最大的爱好就是满世界跑着玩。大概去过三十多个国家了,到一个地方就买一辆车,然后玩一段时间就把车卖了,再去下一个地方。
经常在旅途中碰上一堆人,然后很快成为朋友,然后喝酒,然后下了火车各自离去。之前还在欧洲碰见一个东欧乐队,我帮人弹琴,后来还跟人卖艺去了,跟着人到 处跑到处弹唱,到荷兰,到西班牙,到丹麦……我妈也是,一个人背包走遍世界,我妈现在还在流浪,在考察美国天主教遗址。
我妹也是,也没有买房,她挣的钱比我多得多。之前她骑摩托横穿非洲,摩托车在沙漠小村里坏了,她索性就在那里生活两个月等着零件寄到。然后在撒哈拉沙漠一 小村子里给我写一个明信片,叫做“彩虹之上”,她在明信片里告诉我说,哥,我骑了一个宝马摩托,好开心。我看到沙漠深处的血色残阳,与酋长族人喝酒,他们 的笑容晃眼睛……因为我跟我妹都不买房,你知道你只要不买房,你想开什么车开什么车。你想,你一个厕所的面积就恨不得能买一奔驰。然后她就开一宝马摩托, 坏了,说整个非洲都没这零件,她说你知道我现在在做什么吗?我在撒哈拉一个小村子里给人当导游。
我妈从小就教育我们,不要被一些所谓的财产困住。所以我跟我妹走遍世界,然后我俩都不买房,就觉得很幸福。我妈说生活不是眼前的苟且,生活有诗和远方。我 和我妹妹深受这教育。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儿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生活就是适合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走不远,一分钱没有,那么就读诗,诗 就是你坐在这,它就是远方。越是年长,越能体会我妈的话。
美国人平均31岁才第一次购房,德国人42岁,比利时人37岁,欧洲拥有独立住房的人口占50%,剩下都是租房。为什么现在中国的年轻人一毕业就结婚?一 结婚就买房?怎样才能买到房?一套房子会限制你所有的行为和决定。因为你知道,要一提裸婚,没有人愿意嫁给你。即使老婆愿意,他们家人呢?别人会怎么看? 孩子以后怎么办?以今天的房价,普通人买房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双方父母出钱资助,这种人基本上前途和发展被父母控股。第二种人是牺牲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典当梦想来成就一套房子。他们购买的,其实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安全感”。他们觉得,有一套房子,会让自己内心安全一点儿。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来自于一套房 子吗?归根结底,还是价值观的问题。世界再怎么变,还是要有坚持,即使它是落后。我不入流,这不要紧。我每一天开心,这才是重要的。
我只推荐一本书,我自己读过,读完之后我恍然大悟,我觉得可以回答你许多问题,还能让你明白一些你自己也没意识到的问题。他被林肯誉为美国的精神文化致富,他的名字叫爱默生,你可以先看他一篇著作叫做《论自助》
听听张爱玲对爱默生的评价吧!这位在美国居住了大半生,而且在美国孤独陨落的才女,一生只翻译了一册美国人的书,那就是“爱默生选集”。
她说:“爱默生的作品即使在今日看来,也仍旧没有失去时效,这一点最使我们感到敬佩。”
她说:“他有强烈的爱憎,对于现社会的罪恶感到极度愤怒,但是他相信过去是未来的母亲,是未来的基础,要改造必须先了解,而他深信改造应当从个人入手。”
她还说:“他并不希望有信徒,因为他的目的并非引导人们走向他,而是引导人们走向他们自己,发现他们自己……”
网上很难找他的文章,现代人不爱读书没办法,我整理了电子档在这放不出来,楼主可能要自己买书,不过你可以看看买书的人对这本书的评价就知道这本书有多好了。
兄弟,人生真的不是几本书能够参悟的。你需要的是不断的在生活中去感悟。
不过我才此可以给你几点建议。你可以通过多读书,多观察身边的事物来寻找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的真谛。可以读读古代的经典,如老庄和儒家,也可以读读圣经 佛经。从中去感悟古人对生命的理解。先树立一个信仰和对生命大致的理解。然后再读一些近代的名著,推荐读欧洲一些名著,如卢梭或者托尔斯泰等。想要了解应该如何思维,如何看待事物,就去读现代的卡耐基等一些励志作家,多听听演讲。
当然最重要的是有一颗积极的,正面的心。祝你能早日找到属于你的人生观!
感谢楼上的网友们,他们的回答给我了很大的帮助。
即使人生没有意义,我们也要努力创造出意义来!
唯有天性健康才能真正的领悟人生,唯有真诚才能忠实的探求人生的意义,而人生的意义又要靠它的探求者来创造。在每日的阳光下感觉生存是值得努力追求的!推荐几本你看看:
《当下的力量》
《遇见未知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
《拆掉思维的墙》
《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
共勉!
说实话,书推荐得太多反而不是什么好事——因为有可能看不完,还不如专注于几本比较适合自己的…… 极力推荐“两个世界”(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伟人,现实中平凡的我们做好生活中平凡的事情,成就不平凡的自己,在平凡的故事人生中感悟幸福, 知足常乐。 贾德:《苏菲的世界》——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