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古代书法大家练字的典故 有那些

2025-02-25 11:00:4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怀素芭蕉练字
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就找来一块木板和圆盘,涂上白漆书写。后来,怀素觉得漆板光滑,不易着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块荒地,种植了一万多株的芭蕉树。芭蕉长大后,他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 由于怀素没日没夜的练字,老芭蕉叶剥光了,小叶又舍不得摘,于是想了个办法,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就算太阳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风冻得他手肤迸裂,他还是在所不顾,继续坚持不懈地练字。他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笔冢
智永禅师为隋、唐间人,是王羲之的第七世孙,因非常用功练习书法,用坏的毛笔都弃置在大竹篓里,经年累月之生,积了五大篓,于是他自己作了铭文,并埋葬了这些笔头,称为笔冢
王羲之墨当饭
王羲之临帖更用心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次吃午饭,书童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几次催他快吃,他仍然连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专心致志地看帖、写字。饭都凉了,书童没有办法,只好去请王羲之的母亲来劝他吃饭。母亲来到书房,只见羲之手里正拿着一块沾了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呢,弄得满嘴乌黑。原来羲之在吃馍馍的时候,眼睛仍然看着字,脑子里也在想这个字怎么写才好,结果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母亲看到这情景,憋不住放声笑了起来。王羲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听到母亲的笑声他还说:“今天的蒜泥可真香啊!”

回答2:

笔冢、墨池、右军鹅、蕉叶和尚、人各有体
笔冢已经有回答。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可能家传影响,自幼喜好书法,曾买白鹅数只,成天观察鹅的行走步态,曲颈之姿,揣摩笔法灵动之意,时人称“右军鹅”,后来非常仰慕前代草圣张芝,于临川某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曾巩.墨池记》
怀素和尚痴迷书法,纸张不够使用,也太过费钱,就在寺院里秋天落下的芭蕉叶上练习草书(甚至央求其他僧人代为清扫蕉叶),并收藏起来,比对自己的不足和进益,不经意间,薄薄的芭蕉叶积累了满满几大间屋子,终成一代草圣。
清时著名“扬州八怪”里的郑板桥,醉心书法之时,晚上睡觉犹于梦中用手指在妻子身上比划,妻子被扰,责怪他说,“人各有体”,你怎么不在自己身上练呢?一句话给了郑板桥灵感,遂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书法体式,成为一代大家。

回答3:

入木三分,王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