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如何评价王安石?王安石是忠臣还是奸臣?(各种书上说法不一)请各抒己见。谢谢!

2025-04-25 05:00:0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1、没有一种政策是可以满足全部人的需求。每一项政策都是对于一些人有益,但是却损害了另一些人的利益。

2、王安石是出于富强国家的目的,实施的改革,不是为了自己或是小集团的利益。所以他是个忠臣,即便是他的政敌也公认他是个君子

3、历史上中国的改革的目的,多数是: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回归到国家。于是都会伤及社会高层者多数,反弹总是很强烈的。

4、历史上多数改革者得下场都很悲惨,但是国家都获益了。管仲、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无一不是下场惨淡

回答2:

1、王安石变法,首先在了解宋史之后,你就会觉得,王安石变法,并非是你心目中那么好的一件事。

当然中国自古以来变法施行成功,并且收效甚广的例子并不少。例如秦朝商鞅变法。但是,切记,不是每次所谓的变法,只要称之为变法就会是一件神圣伟大的事。变法也有盲目的不顾实际,只图虚名,最后遭遇失败的例子。

宋史里形容王安石开头,就是两句成语,先是沽名钓誉,过来就是喜新厌旧。并且还被后人概括成:安石一生,只此八字。可想而知。看到这,一直以来心目中的伟大人物感觉一下子变质了吧?但是没办法,现实就是这样。

宋史里描述的王安石变法,最大的弊端无非两点,急与求成,不顾实际情况。的确是有些沽名钓誉。王安石的变法,每一条法令执行下去往往都是不顾实际情况,举一个例子,据说王安石有一法,按今天的话说,就是官府给老百姓发放贷款帮助老百姓农耕什么的。这一举动应该说是有利无害,但执行下去后偏偏是有害无利,据说,因为王安石,当时掌权,只图变法炫人耳目。所以他的法令比较急与求成。就是下边的哪个官府发放的贷款越多,他就越喜欢。结果此举造成了,不少地方的官府强行给当地的人发放贷款,可是贷款是要收利息的。这样的话。反而造成了不想贷款的平民的负担,搞的民不聊生。怨声四气。但王安石对此却不闻不问,只看着短期的收益。

宋史里说神宗错用王安石,不能说这句话没有道理,王安石对哪个朝代的贡献,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只是稍微看看史书,就会了解。只是他搭乘了变法这艘荣誉号的邮轮,起了很大的连带作用。

并且司马光,我想没几个人不知道,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同一时代的人,司马光是自始至终反对王安石的变法的,宋史里说司马光老成持重,是一个难得的贤臣。所以同是哪个时代名人的司马光,对王安石的变法,这么嗤之以鼻难道就没有一点点道理吗??我想我们是可以想的通的。

最重要的就是,王安石起初很受神宗的信任,被神宗任命为宰相,他有足够的条件去实行他的变法,来证明自己,但他却在变法中一事无成。直至后来的旋退旋进。原因到底出在那呢?

所以王安石的变法注定是不会成功的。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王安石的评价主要从阶级等角度出发,以后逐渐取消了这种方法,从具体的利益角度来看他的变法。主要研究者有漆侠、邓广铭等。   在海外,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就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于当时的官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答司马谏议书〉是王安石的回覆:“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正是王安石的写照。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范仲淹

回答3:

他应该是忠臣,他变法也只是一点点成功,朝廷里保守派和革新派都各有各的理由

回答4:

他老是我国十一世纪著名的改革家;是忠臣无疑。。。

回答5:

他变革的用心是为国为民的,但他变革的内容,方法是全面否定前人的制度,破旧立新,太过偏激,注定只能失败,具体可参考当年明月对张居正改革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