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苏联的能源设想中,为节约有机燃料的消耗,建立核工业联合企业,已制订了计划。
此计划采用三种堆型:建造中的核电站以VVER(轻水反应堆)、RBMK(大功率压力管式石墨反应堆)和FBR(快中子增殖反应)型反应堆为基础。前两种为轻水冷却热中子反应堆,现在它们是俄罗斯核电站的基础,其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第三种为钠冷堆,目的是对已采取的技术方案和逐渐发展以钚为基础的闭路燃料循环做工业规模的实验。
按照苏联1986~1990年和直到2000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规定了高速发展前苏联的欧洲部分领土和乌拉尔地区的核动力。1985年,核电站的发电量为1700亿度,而到2000年将增加5~7倍。
这样的发展意味着将要由核电站提供欧洲部分的能源系统需求的额外容量,从而缓解对新的烧有机燃料热电站的需求。
位于前苏联欧洲部分的白俄罗斯-乌克兰森林区,建造了一座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其周围地区的特点原是一个低人口密度地带,直到开始建核电站时,这个地区的平均人口密度大约是每平方公里70人。1986年初,在距核电站30公里半径的区域内总人口已有大约100000人,其中49000人居住在普里皮亚特镇,该镇位于距电站3公里的安全区以西。有12500人居住在地区中心切尔诺贝利村,该村位于电站东南15公里处。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第一期工程(两座RBMK-1000型反应堆机组)是在1970年至1977年间建造的,第二期工程两座核电机组的建设任务于1983年末在同一个厂区完成并投入运行。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6-4-27 01:29:56
让我们再回忆一下事故当天的情况吧
1986年4月25~26日晚,在第一期和第二期建造工程厂区有值班操作人员和各部门的工人以及维护人员176人。此外,在第三期建筑工程现场还有268名夜班建筑工和安装人员。
为了检修,计划于1986年4月25日第四号机组停闭反应堆,此时堆芯共有1659根具有平均燃耗为10.3兆瓦日/公斤的燃料组件,一根附加吸收器和一条未装料的孔道,大部分燃料组件(75%)是首次装料时装入的燃料棒束,其燃耗为12~15兆瓦日/公斤。
在停堆之前,以某种规定的方式在8号透平发电机上要进行一些试验,即在停机过程中靠透平机来满足厂用电。这些试验的目的,就是试验在断电期间透平发电机切断蒸汽供应情况下动用转子的动能维持机组本身用电的可能性。这种方式实际上被用于反应堆快速应急堆芯冷却系统(ECCS)的一个子系统。如果以一种适当的方式并具有必要的附加安全措施来进行操作的话,这样的一种试验在运行中的电站上做不应被禁止。
类似的试验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已经进行过。那时发现,在停机过程中,在耗尽转子动能之前发电机的母线电压早就跌落。在1986年4月25日计划进行的试验中,实验人员打算利用特制的发电机磁场调节器来解决上述问题。可是,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8号透平发电机上进行试验的工作大纲,以及根据这个大纲要进行的这些试验都没有认真准备,也没有得到必要的审批。
作者:约克公爵 回复日期:2006-4-27 01:37:22
这个充满官僚气息的鸟大纲马上就要名垂青史了:)该工作大纲质量低劣,以一种纯粹公式化的方式草拟了有关安全措施的部分(该安全部分仅仅说到:在这些试验当中执行所有接通开关的操作都要有值班长准许,在紧急事件情况下工作人员按电站规程行动,以及在这些试验开始之前总指挥--一位电气工程师,不是反应堆装置专家--应该通知值班的安全工作人员)。除此之外,该大纲基本上没有附加安全措施的规定,大纲要求关掉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这就意味着在整个试验过程里,即大约4个小时,实质上降低了反应堆的安全性。
在这些试验中,由于安全性问题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有关工作人员对试验没有做充分地准备并且不知道可能的危险性,加之,如下面所述那样,工作人员违反大纲要求,从而为这次事故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4月25日l点整,工作人员开始降低反应堆功率(直到此时,该机组一直在额定参数下运行),在13点05分反应堆功率为1600兆瓦(热)时切除了7号透平发电机。机组本身所需要的电源(4台主循环泵,两台给水泵,和其他设备)被切换到8号透平发电机的母线上。
在14点,按照试验大纲的要求,把反应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与强迫循环回路(MFCC)断开。可是,由于控制室的要求推迟了机组从运行状态下解列。于是,在违反运行规程的情况下,该机组在应急冷却系统断开后继续运行。
在23点10分又开始降功率。试验大纲中,发电机惰走的同时供给机组需要的电源应在堆功率为700~1000兆瓦(热)下完成。可是,当局部的自动调节系统切除时(这是按低功率下运行规程应该做的),操作人员未能足够迅速地消除因自动调节棒的测量部件所引起的不平衡。结果,功率降到30兆瓦(热)以下。
4月26日1点,操作人员才成功地使功率稳定在200兆瓦(热)。同时,因为反应堆“中毒”仍在继续,进一步提高功率受到了小的可利用的过剩反应性的限制。所以,当时的功率实际上低于规定要求的水平。
79年美国三里岛事故曾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那次山姆大叔们在最危急的时刻启动了应急堆芯冷却系统才没酿成大祸,而这次切电站的工作人员自去保护可谓是天夺其魄.下文可以看到:正是一连串不尊重科学的蛮干行为,简单粗暴的工作态度导致了无可挽回的灾难......
尽管出现了n多不妙的苗头,可负责人们仍决定继续做这些试验。在1点3分和1点7分,各有一台备用主循环泵从各自一侧投入,与已经运行的6台泵一起工作。所以当完成该实验时,在MFCC系统上仍有四台泵运行用来安全冷却堆芯。
由于反应堆功率以及因此导致的堆芯和MFCC系统的水阻显著地低于所预计的水平,又由于8台主循环泵都投入运行,所以,通过堆芯的冷却剂流量高达56000~58000立方米/小时,个别单泵流量达8000立方米/小时。这违反了运行规程。这种运行方式是被禁止的,因为泵有被损坏的危险和在主冷却剂管道内形成空泡,从而能发生机械振动。备用主循环泵投入并导致通过堆芯的流量增加,从而引起蒸汽量的减少,汽鼓汽水分离器内的蒸汽压力下降,并引起反应堆其他参数的改变。操作人员企图维持系统的主要参数,但是,他们这样做并未完全成功。在这一阶段,他们看到在汽鼓汽水分离器蒸汽压力下降大约0.5~0.6兆帕,而且水位低于紧急事故标记。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避免停堆,操作人员切除与这些参数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
同时,反应性缓慢地持续下降。l点23分30秒,操作人员从快速反应性计算程序输出看到,现在过剩反应性已达到要求立即停堆的水平。然而,工作人员并没有据此停堆,而是开始做各种实验。
1点23分4秒第8号透平发电机组事故调节阀关闭。反应堆在大约200兆瓦(热)功率下继续运行。与两台透平发电机组(7号透平发电机组于4月25日关闭)的应急调节阀关闭有关的事故保护系统都被解除,以便若第一次试验失败的话,将有可能再重新做该实验。这意味着更进一步违反实验大纲,大纲没有规定在关闭2台透平发电机组时切除反应堆事故保护系统。
实验开始之后不久反应堆功率开始缓慢上升。
在1点23分40秒,机组值班长发出命令按动AZ-5按钮。这将把所有的控制棒和快速停堆棒插入堆芯。这些棒下落几秒钟后,感到有一些振动,而且,操作人员看到吸收棒没有完全插到堆芯底部停止位置。接着他切断了棒控制系统的伺服机驱动机构的电源,以便使吸收棒靠本身自重坠入堆芯......
四次致命失误后,形势彻底无法挽回.4号机组惨烈的崩溃了!
根据4号机组外侧的目击者们提供的情况,在1点24分接连发生两次爆炸。燃着物的团块和火星冲入反应堆上空,其中有些落到汽轮机厂房屋顶并开始着火。
在反应堆的设计中,考虑到了它的各种物理特性,并都提供了保护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发生,这包括技术方面的保护措施,也有为核电站实施工艺过程而制定的各种指令和严格的规则。
在准备和进行透平发电机的实验过程中,透平机在惰走过程中要满足该机组电力的需求,而操作人员却切断了各种重要的保护系统,违反了有关技术工艺过程安全管理上最重要的操作规程的规定。
操作人员的主要目的,是想尽可能迅速地完成这项实验。没有充分准备,进行实验时不遵守规程,也没有遵守那个本来就不可靠的鸟大纲本身的要求,对反应堆装置操作的轻率,证明操作人员没有掌握有关反应堆工艺过程的专门知识,也不懂得反应堆潜在的危险。
反应堆设施的设计者,并没有提供能够防止第4号机组这样的事故(即切除技术保护系统和接连几次违反操作规程的事故)情况下的安全保护系统,因为他们认为发生这样的组合事件是极不可能的。
最初认为,事故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该机组操作人员违背操作指令和规程的这些极不可能事件的组合所造成的。当时由于操作人员使反应堆进入不可控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空泡正反应性系数能使反应堆功率骤增。这种事故被认为是灾难性的。
但事隔7年后,1993年4月17日俄罗斯《消息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暴露了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
其实,切尔诺贝利爆炸事故发生前半年,库尔斯克核电站的一位专家就曾给国家核能监督委员会写信,警告说这种大功率管道反应堆(即RBMK反应堆)危险,但主管的“中央”领导没有认真对待这一警告。
事故发生后,1986年5月1日,核电站安全监督小组组长向原子能研究所所长提出一个看法:“事故并非操作人员违章所致,而是因为反应区结构有缺陷,以及对反应区内的中子物理过程认识错误。” 1986年5月9日,他向国家领导人写了同样的信。
1986年7月2日和17日,在某院士主持下举行了跨部门科技会议,讨论了反应堆的结构缺陷。
尽管如此,他们还是把事故原因归结为操作上的错误,这一说法就成为前苏联政府在国际上,首先是在国际原子能机构中所持的正式立场。
在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报告之后,批准了原子能研究所的报告,其中指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机组操作人员违章所致,但也暴露了反应堆和安全芯棒的结构缺陷。”可是在前苏联向国际原子能机构,1986年和1987年召开的专家会议提出的报告中却删去了后面一句。
他们不得不这样干。因为大功率管道反应堆的设计者就是某院士本人,他不愿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事。
1989年5月17日一篇文章谈到,国家创造发明鉴定试验室代理主任所谈的RBMK-1000未能登记注册的原因。当时提出申报材料的是该院士等人。代理主任说:“1967年提出的第一批申报材料是一页半打字纸,没有公式和图纸。我把材料退还给申报人,并请他们作补充。”
1967年10月6日他们交来了修改后的申报材料,但未等到作出审定,某院士就在1967年11月10日的《真理报》上宣称:“苏联科学家已解决了提高核电站安全性的问题。”随后,这种反应堆在未得到承认的情况下,就开始使用了,结果常出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发生事故104次,其中只有35次是由于操作不当。
在此不准备就技术结构的缺陷作讨论,从上面所暴露的问题已经可以看出,前苏联的科技管理体制中是存在问题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发生可能要从科技工程立项决策的不民主,不科学,设计者自己鉴定验收工程,监督制约机制不力等方面寻找原因......但不管事故责任怎么算,核子灾难已经席卷了三国交界区
地狱之劫火开始焚烧整个厂区,前三号机组在漫天奔流的熔融石墨雨中也随时有爆炸的危险.整个事件中最为感人也是最为惨烈的阶段开始了......
反应堆爆炸使得加热到高温的堆芯碎片散落到反应堆的一些工作间、除气站和汽轮发电机厂房的屋顶上,于是引起了30多处着火。由于部分油管破裂,电缆短路和来自反应堆的强烈热辐射在汽轮机厂房7号汽轮发电机上方、被毁反应堆大厅和与大厅相连的部分厂房起了火。
1时30分核电站的值班消防队从普里皮亚特和切尔诺贝利城赶到事故现场。
由于汽轮机厂房屋顶的火势直接威胁到相邻的3号机组并且火势愈来愈猛,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全力以赴来扑灭这一重要地区的火灾。与此同时,利用灭火器和室内固定消火栓组织了室内灭火。到2时10分扑灭了汽轮厂房屋顶的火,2时30分反应堆厂房顶部的火基本上被扑灭。到凌晨5时大火被扑灭了。
由于一些熔化了的燃料可能集中达到临界质量并发生自持链式反应,对这种潜在的危险必须采取防患措施。此外,被毁反应堆一直在向周围环境排放大量放射性。
事故初期,曾试图利用应急辅助给水泵向堆芯空间供水以降低反应堆坑室内的温度和防止石墨砌体着火。这一尝试无济于事。
随即不得不以两种决策中选取一种:一是用吸热剂和过滤材料覆盖反应堆堆体,把事故限制在就地;二是允许堆本体的燃烧过程直到自行结束。
因为第二方案有可能使大面积受到放射性污染并危及大城市居民的健康,所以采纳了第一种方案。
而一切行动,都将在致死剂量上万倍的恶劣环境下艰难进行.所以对于整装待发的损管人员来说,不论行动成败,他们必死无疑!
一个专家组开始用军用直升飞机投放硼、白云石、砂子、粘土、铅的混合物来覆盖毁坏的反应堆。从4月27日到5月10日共投放了约5000吨的材料,这主要是在4月28日到5月2日进行的。结果反应堆被一层能强吸收气溶胶粒子的松散材料所掩盖。到5月6日放射性排放不再成为一个主要问题,已降到每昼夜几百居里,到该月底降到每昼夜几十居里。
同时解决了降低燃料温度的问题。为了降低温度和减少氧的浓度,由压缩机站用鼓风机往反应堆坑室下的空间送氮气。
到5月6日反应堆坑室的温度停止上升,并随着通过堆芯到大气的恒定的空气对流而开始下降。
由于担心可能性极小的反应堆下部建筑结构的破坏(虽然在事故的最初几天它是可能的),采取了双保险性措施,决定了在厂房基础下部修建人工的排热通道。所采取的方法是在混凝土板上设置一个平板式热交换器,至6月底计划工作已告结束。
尽管在导致事故的一系列乖张行为中实验人员表现出难以置信的颟顸盲目,但英勇的损管人员所采取的决定基本上是正确的,他们在这场灾难中重新赢得了用生命换取的荣誉.
从5月底以来,形势大体上已经稳定。反应堆厂房被毁灭部分处于稳定状态。经过短寿命同位素的衰变之后,辐射情况有所改善。从机组进入大气的放射性量主要取决于风带走的气溶胶数量。放射性排放量每昼夜不超过几十居里。反应堆坑室的温度状态已经稳定。反应堆各部分的最高温度为几百摄氏度,并以每昼夜大约0.5℃的速率稳定下降。反应堆室底部混凝土板是完整的,并且大部分(~96%)的燃料局限在反应堆内和蒸汽-水管线及下部水管的隔室内。为消除核电站事故后果,对厂区实行去污,前苏政府对30公里地区也采取了一系列污染清除措施,并且对4号机组进行长期埋藏的构筑物工程。
事故时放射性物质扩散到厂区上空,落到汽轮机厂房和3号机组的屋顶上、管道的金属支架上。
由于放射性气溶胶和放射性尘埃的降落,整个厂区以及建筑物墙壁、屋顶也受到了严重污染。而厂区沾污是极不均匀的。
为了减少放射性尘埃从厂区扩散,汽轮机厂房屋顶、路肩用不同聚合物的溶液进行了处理。这些措施便于将土壤表层固定并防止尘埃扬起。
事故后,人们对大气和地面放射性污染的主要特点和可能的生态学后果还作了估计。
从事故的最初几天,对30公里以内和30公里范围以外的水体底部沉积物中放射性同位素含量组织了监测。
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冷却水池中,可以观察到对其生态系统有明显的辐射影响。
在切尔诺贝利电站周围30公里区域以内,在个别受放射性沉降灰污染的区段,观测到相当高的辐射水平。这可以明显地改变这些区段对辐射敏感作物的状态。但在30公里以外地区的辐射水平,当时似乎未发现对植物和动物群体有明显的影响。
根据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周围30公里地区环境放射性污染情况的分析,对城市、乡镇、村庄和其他居民点居民的实际的、预期的辐照剂量作了评价。根据这些评价,采取了疏散普里皮亚特和其他一些居民的决策。疏散人口计135,000人。
采取这些和其他措施的结果,可以使居民受到的照射不超过规定的极限。同时,还估计了居民在最近几十年内的辐射效应。
短期影响消除了,但长期的后果却要用历史来承担......
1992年3月24日,圣彼得堡附近的索斯诺维博尔核电站发生事故,
第三分组反应堆的一条管道受损,造成放射性泄漏。据俄罗斯联邦原
子能部的新闻公报,这起核事故为2级,即中等严重性的事故。
1992年6月,一艘正在修理中的核潜艇在俄北部科拉半岛发生爆炸,
5人在事故中丧生。
1992年11月,一艘俄罗斯核潜艇在摩尔曼斯克附近修理过程中突
然起火。
1993年夏,俄罗斯一核潜艇发生事故,21人遇难,2人受伤。
1993年4月6日,位于莫斯科以东2800公里的托姆斯克市的一个秘
密武器工厂的一罐放射性废料发生爆炸并起火,至少1000平方米的土
地和雪受到污染。
1996年10月17日,俄一艘核潜艇在大西洋巡逻时艇上一推进器发
生故障,无法运作。幸而潜艇刚离岸不久,安全返回基地。
1997年5月29日,俄罗斯一艘废弃核潜艇在远东堪察加半岛阿瓦琴
港湾遭撞击后沉没。俄有关部门表示,遭撞击后沉没的核潜艇不会对
周围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1998年1月26日,在俄罗斯科拉半岛附近的利斯塔峡湾海军基地,
一艘核潜艇有毒气体泄露,造成1名海军军官死亡,4名士兵受伤。
1999年1月12日,俄罗斯加里宁核电站2号机组一水泥通风管道内
的涂漆材料汽化燃烧造成喷爆事故,造成1人死亡,3人受伤,伤亡者
均为来自莫斯科的技术人员,事故未对核电站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今年8月13日,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
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发生事故,被迫沉到海底。
1986年4月25日星期五夜间,当时还是前苏联一部分的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工程师们,将水泵开慢。这些水泵使核电站冷却系统的水环绕核燃料芯体流动。
大约到了半夜,核燃料芯体温度升高,失去控制。 当时所发生的一次爆炸将电站建筑物炸毁,并把炽热的放射性灰尘送入大气中。
在电站内和周围有29人被炸死。致命的放射云向西在欧洲扩散。尽管乌克兰政府采取了疏散城市人口的措施,数以百计的居民还是得了严重的放射病。全欧洲受到核辐射污染的食品、作物和牲畜都必须毁掉。
至今,乌克兰很大的一片区域仍因污染太重而不宜居住,而且要过好多年后才能安全耕种。
1979年3月,美国几乎要遭到与切尔诺贝利事故相似的灾难。当宾夕法尼亚洲三英里岛核电站的冷却系统失灵后,发生了放射性水和气体泄漏。数千人撤离现场,直到危机过去。
工人们穿上防护服,检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外围的混凝土
1979年3月18日,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由于操作失误等原因,发生了堆芯熔毁的严重事故,然而,事故对环境和居民却没有造成任何危害和伤亡,也没有发现明显的放射性影响。事实证明,压水堆核电站的各项安全设施是有效的。检验结果表明在牛奶样品中基本上未查出放射性碘,其中最大的9个样品中碘-131浓度只有0.6—1.5贝可/升。仅为允许值的千分之三。电站下游两个不同地点采集的河水样品中没有查出任何放射性。电站周围80公里范围内居民所受的剂量大约只是每年天然本底的1%左右;最大个人所受剂量,也只相当于一次X光医疗照射。152个空气样品,只有8个样品发现微量放射性碘,而土壤样品均未查出放射性碘。
--------------------------------------------------------------------------------
1986年4月26日凌晨,位于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首府基辅以北130公里处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发生猛烈爆炸,反应堆机房的建筑遭到毁坏,同时发生了火灾,反应堆内的放射物质大量外泄,周围环境受到严重污染,造成了核电史上迄今为止最严重的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共有4个功率均为100万千瓦的核反应堆,其发电量占乌克兰总发电量的50%,并向大多数东欧国家提供重要电力。但该核电站的反应堆是20世纪70年代引进的水冷式石墨慢化反应堆,铀燃料棒放在一大堆石墨中,由石墨有效地控制反应的速度,从而产生推动涡轮机的蒸汽。由于石墨反应堆不够安全,许多年以前就被西方国家抛弃了。这种反应堆的冷却系统一旦发生故障,堆芯石墨棒的温度就会猛增,直至超过熔点而导致熔毁事故。
1986年4月25日,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的工作人员违反操作规程连续切断反应堆的电源,使主要冷却系统停止工作。于是堆芯温度迅速升高,造成氢气过浓,以至26日凌晨发生猛烈爆炸,爆炸引起机房起火,浓烟使人呼吸困难,放射性物质不断外溢。核电站所在地区有2.5万居民,这些居民从26日晨开始疏散,疏散共用了34个小时。
核电站发生事故后,大量放射尘埃污染到北欧、东西欧部分国家,瑞典、丹麦、芬兰以及欧洲共同体于4月29日向苏联提出强烈抗议。瑞典国家放射学研究所发言人说,这次事故后飘落到瑞典东部沿海地区的放射物质的含量已超过正常标准的100倍。瑞典北部的福尔斯马克核电站周围10公里范围内发现放射尘埃增多,600名工人被迫撤离核电站,近千名居民排着长队等候接受放射性尘埃的检查。丹麦首相施吕特强烈谴责苏联未能立即就核电站发生的事故向其邻国发出警报。受到污染最重的是波兰,波兰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副总理牵头的委员会,负责处理这起事故的危害等有关问题,并采取措施防止核电站溢出的放射尘埃危害波兰人的健康,指示人们不要食用喂养青饲料的奶牛所产的牛奶,向有关地区18岁以下居民发放碘化钾。南斯拉夫政府也要求居民不要利用雨水,不要饮用放牧于野外的牛羊的奶,不要生吃新鲜蔬菜。
一时间,切尔诺贝利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尽管最初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想掩盖事故真相,但是毕竟纸包不住火,反而招来世界舆论的强烈批评。
苏联采取紧急措施,一方面迅速疏散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附近的居民,一方面用大量混凝土浇在四号核反应堆上,以致把整个四号核反应堆包裹在混凝土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石棺”。
关于切尔诺贝利四号核反应堆的爆炸事故原因,当时查明的原因是值班工程师操作不慎,造成水泵开慢,冷却水不够,核反应急剧升温,以致引发爆炸。
俄罗斯科学家对事故提出新的解释:在一九八六年四月二十六日一时二十三分四十秒,切尔诺贝利发生了震级为一点六至三点二级的地震,使四号核反应堆受到破坏。二十秒后,导致了四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俄罗斯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院和乌克兰科学院地质物理研究院都证实当时确实发生了地震。
不论引发切尔诺贝利四号核反应堆发生爆炸的原因是什么,这次事故的后遗症却是挥之不去、时时困扰着乌克兰的难题。
我见到如下怵目惊心的统计: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使四周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的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区受到污染,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总人口达八百万——其中乌克兰和俄罗斯各为三百万人,白俄罗斯为二百万人。参加抢险的八十三万四千人中,已经有五万五千人死亡,十五万人残废。
尽管切尔诺贝利的第四号反应堆已经用“石棺”埋葬,但是这“石棺”却无底——因为大量的混凝土只是浇在核反应堆表面,无法浇在核反应堆底部。于是,大量放射性物质随着地下水向外扩散!
另外,“石棺”还不断出现裂缝,每年都要进行修补……
乌克兰总理尤申科忧心忡忡,用这样的话形容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给乌克兰带来的巨大压力:“乌克兰为此背负着极沉重的政治和财政负担与生态责任。”
乌克兰总理说的是实话。自从爆发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以来,乌克兰政府每年需要拨款十亿美元用于消除灾难后果,迄今已耗资一百四十多亿美元。对于乌克兰这样经济并不宽裕的国家来说,无疑是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
在爆发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之后,当时的苏联政府曾经作出决定,在一九九三年之前,关闭切尔诺贝利所有的核电站。
然而,在苏联解体之后,一九九三年十月,乌克兰议会撤销了原苏联政府的决定,原因是乌克兰电力短缺,亟需继续使用来自切尔诺贝利的核电。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除了第四号核反应堆早已埋于“石棺”之中以外,第二号核反应堆在一九九一年十月因发生火灾而关闭,第一号核反应堆则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因发生事故而关闭。于是,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四个核反应堆,只剩下第三号核反应堆尚在运转。
西方关注着切尔诺贝利,因为切尔诺贝利的核污染,不仅给乌克兰、俄罗斯、白俄罗斯带来痛苦,而且也向欧洲其他国家扩散,波及西方的安全。
在西方眼中,“切尔诺贝利”是一颗“定时炸弹”!
西方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在设计上就存在诸多错误,因此再次爆发核灾难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西方舆论强烈呼吁乌克兰彻底关闭切尔诺贝利所有核反应堆,而乌克兰政府则强调财政困难。
一九九六年四月,西方七国以及欧洲联盟与乌克兰在莫斯科签署关于解决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规定该电站必须在二OOO年年底前全部关闭,西方七国为此承诺向乌克兰提供至少三十亿美元的援助。
然而,西方答应的援助迟迟没有到位,乌克兰也就迟迟没有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二OOO年六月,美国克林顿总统访问乌克兰,主要就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问题与乌克兰总统库奇马总统进行了长时间的会谈。克林顿保证美国向乌克兰经济援助。
经过会谈,乌克兰库奇马总统宣布: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在二OOO年十二月十五日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作为国家总统,我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现在该是那些承诺帮助乌克兰关闭核电站的人们行动的时候了。”
在二OOO年十二月十五日当地时间十三时十五分,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基辅的“乌克兰宫”通过直线电话下达了彻底关闭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命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最后一个仍在运行的第三号机组被正式关闭。
从此,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终于画上了句号。
切尔诺贝利的四座核反应堆,被埋葬在四个硕大的“石棺”之中。每当春天到来,切尔诺贝利绿草丛生,而四座“石棺”上寸草不长,形成绿色海洋中的四个光秃秃的小岛。
正当人们松了一口气的时候,科学家指出,切尔诺贝利核污染的威胁,要经过漫长的一百年,才可能消失。
笑容从人们的脸上消失。切尔诺贝利的阴影,依旧笼罩着乌克兰,笼罩着切尔诺贝利周边的国家。
据俄罗斯新闻网报道,白俄罗斯部长会议(议会)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灾难后果问题委员会发言人25日宣布,从核电站事故至今20年来造成的损失为2350亿美元,该数字包括20年来从辐射导致无数人患病或死亡到事故地区农作物颗粒无收在内的各种损失。
白议会核电站事故委员会发言人宣布:“20年内白俄罗斯为解决切尔诺贝利灾难引起的问题花费了117亿美元,最近5年来共拨款15亿美元。白俄罗斯境内约有21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果引起的疾病致残,每年为25万人提供免费治疗和康复服务,其中21.2万人是儿童。”
据统计,白俄罗斯深受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危害,共有21%的领土受到铯-137的辐射沾染,10%的地区被锶-90沾染,3%的地区渗透有贫铀。学者预测,到2058年,白俄罗斯境内的辐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
核电站事故后,共有13万7600人被疏散,离开沾染地区,国家在未被沾染的地区建了239个村镇,6.6万套房屋,安置移民。目前,在沾染地区内还有2800个村庄,340家工业企业,生活着150万人。
核电站事故辐射危害严重,事故后第一年内,大约释放了50%的辐射量,前5年内这一比例达到了80%,对沾染地区居民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其中受害的7岁以下儿童占15%,7-17岁少年儿童占10%,成年人占70%,事故后出生的人占5%。目前白俄罗斯居民仍受到辐射影响,90%以上是衰变周期较长的铯-137。
现在,在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地区方圆30公里的隔离内没有一人居住,全由铁丝网围住,设有检查站,警察只允许学者入内考察。20年来,无论是在事故地区,30公里隔离区,还是在白俄罗斯境内任何地方,尚未发现一例动物变异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