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十二个,你的感觉是有道理的~看看偶得分析,咱们沟通一下~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迎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惜春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金陵十二钗正册——史湘云
金陵十二钗正册——秦可卿
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
金陵十二钗正册——薛宝钗
金陵十二钗正册——林黛玉
金陵十二钗副册:香菱
金陵十二钗又副册:晴雯、袭人
由于在原著第五合中作者只提及了副册和又副册中的三人,且红楼梦真正的后四十回(也许有后四十回)已无法找到,因此其他说法均为后世红学研究者的推敲与评测。
金陵十二钗正册——薛宝钗、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元春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探春
才自清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泣江边望,
千里东风一梦遥!
金陵十二钗正册——贾迎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
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
金陵十二钗正册——史湘云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辉,湘江水逝楚云飞。
金陵十二钗正册——妙玉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
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金陵十二钗正册——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
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
独卧青灯古佛旁。
金陵十二钗正册——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
哭向金陵事更哀。
金陵十二钗正册——巧姐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
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
金陵十二钗正册——李纨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
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
金陵十二钗正册——秦可卿
情天情海幻情深,
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
造衅开端实在宁。
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第一首判词便是说钗黛二人:
可叹停机德, 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 金钗雪里埋。
这一首说的是薛宝钗、林黛玉两个人。
“宝玉看“副册”仍是不解,又去看“正册”,见第一页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钗”(第五合中所述,两株枯木是“林”字,雪谐“薛”音)。
第一句是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行为豁达,随分从时”,荣府主奴上下都喜欢她。作者又说她“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正是封建时代有教养的大家闺秀的典型。她能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受到宝玉冷落也不计较。黛玉行酒令时脱口念出闺阁禁书《西厢记》、《牡丹亭》里的话,她能偷偷提醒黛玉注意,还不让黛玉难堪。按当时贤惠女子的标准,她几乎达到无可挑剔的“完美”程度。但读者同这个典型总是有些隔膜,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她对周围恶浊的环境太适应了,并且有时还不自觉地为恶势力帮一点小忙。如金钏被逼跳井后,她居然不动感情,反倒去安慰杀人凶手王夫人。有人评论说,她是个有尖不露、城府很深、一心想当“宝二奶奶”的阴谋家,这也似乎有些太过分了。她自己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又是个封建道德的受害者。贾家败落后,她的下场也不妙,“金钗雪里埋”就是预示。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的才华是大观园群芳之冠,是智慧的女神。她从小失去父母,寄养在外祖母家,尽管是贾母的“心肝肉”,可是以她的敏感,总摆脱不了一种孤独感。特别是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程度。好在宝玉对她一往情深,处处宽慰她,哪怕是黛玉歪派给他的“错误”,他也承认。这样,他们的爱情就在一种奇特的、连续不断的矛盾痛苦中发展着。一会儿笑,一会儿又哭了,哭时要比笑时多;刚刚和好了,突然又闹翻了,闹翻一次反倒加深一次感情。他们的爱情在有形无形的外界压力下,形成一种畸型。在荣国府那样的环境里,越敏感的人就越忍受不了。黛玉的悲剧就在于她不会像宝钗那样会装“糊涂”,她太聪明了。
宝钗和黛玉是一对相互对称的典型:一个胖、一个瘦;一个柔,一个刚;一个藏愚守拙,一个锋芒毕露;一个心满意足地成为“宝二奶奶”,一个凄凄惨惨地不幸夭折。但这一对情敌中没有胜利者,后两句说得明白:宝玉的心仍在“林中挂”,宝钗却要在“雪里埋”——要冷清清地守一辈子活寡。
又找到一个喜欢研究红学的阿~高兴!以后多交流阿~
“正册”“判词”共十一首,隐指12个女子。我们通常所说的“金陵十二钗”即指此。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指薛宝钗,“金簪”喻“宝钗”,“雪”,谐音“薛”,句意暗寓其结局之冷落与凄苦。“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指林黛玉,“玉带林中挂”,前三字倒读谐“林黛玉”三字,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三春”隐指迎春、探春、惜春,“初春”指元春。
“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子”、“系”合而成“孙”字,指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判词”寓意迎春被“中山狼”般的孙绍祖迫害致死。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前两句写探春虽然才精志高,但时运不佳。后两句写探春远嫁海隅,一去不返。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判词”暗示惜春的结局是出家为尼,伴青灯,穿缁衣终其一生。
“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前两句说史湘云自幼父母双亡,家庭的富贵并不能给她以温暖。后两句说史湘云婚后好景不长,转眼间夫妻离散。“湘江水逝楚云飞”,句中嵌有“湘”、“云”二字。
“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洁,既指清洁,亦指佛教所说的净。佛教宣扬现实世界是污秽的,惟有佛国才算“净土”,所以佛教又称净教。妙玉有“洁癖”,又身在佛门,故云“欲洁”。“金玉质”,喻妙玉“出身不凡,心性高洁”,但“终陷淖泥中”。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凡鸟”合而成“凤”字。此“判词”隐寓王熙凤的结局。据脂批,贾府“事败”,王熙凤曾落入“狱神庙”,后短命而亡。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判词”前两句写巧姐在贾府势败后,被“狠舅奸兄”所卖。后两句写巧姐母亲王熙凤曾济过刘姥姥,最后也得到刘姥姥的相救。
“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为他人作笑谈。”首句“李”、“完”寓“李纨”二字。次句“兰”字寓李纨之子贾兰。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根据脂批,小说第十三回回目原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判词是说秦可卿与公公贾珍通奸,伤风败俗的秽行都是从宁国府开始的。
从第五回的“判词”中,我们已得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为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姐、李纨和秦可卿。
一首诗包含两个人,无疑是有心的,中国人讲究先后主次,全书对薛林二人的笔墨难分上下,在太虚幻境里若分开写,难免有高低贵贱之嫌,故而作一处记。因此就只有十一首判词。
因为林、薛两人是连在一起记的,所以只有11个。
-_-是你这个十几岁的孩子参透诗里一句两人的玄机了,
这早就是不争的事实了。
很明显的,和红学家没多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