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

希望有详细的回答,谢谢
2025-04-15 09:48:21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春节即将来临,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所有有关晚会的一切都再次成为媒体炒作的“新闻”,其间捧场声、挑剔声、探班者、揭密者不一而足。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台已连演20年的文艺晚会呢?

  在越来越市场化的今天,这台不同寻常的联欢晚会也不免会像其他节目一样,出现个别良中之莠。所以常常会招致一片指责声。其实,对于这些观众大可以忽略不看,不妨换个角度,平心静气地来看春节联欢晚会,这样也许会有不同的心境、不同的感悟。

  有关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一个新话题,是众明星大腕的纷纷淡出,这与以往人人削尖了脑袋往春节晚会里钻形成了鲜明对比。究其原因,一是春节联欢晚会的收视率逐年下降,二是演员在晚会上的表演越来越受限制,所以它对众星的吸引力越来越低。

  第一个站出来对春节联欢晚会说“不”的是喜剧演员陈佩斯,他的这一举动在文娱圈里引起震荡。此后,毛阿敏、那英、于文华、腾格尔等纷纷开口,表达自己上央视春节晚会的感受与观点。这一举动令观众大开眼界,让人们了解到许许多多有关春节晚会的幕后新闻,也实实在在为我们换个角度看春节晚会提供了契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欣慰的讯息。

  据了解,2002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广告收入高达上亿元,每秒开价20万元。今年则涨到了每秒30万元,总广告时间也增加了40秒。一台4个多小时的晚会的收入抵得上一个大型企业一年的利润。从这个意义上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已不是一台普通的文艺晚会,它已发展成为央视的一大名牌文化节目,是央视的一笔巨额无形资产。所以说,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不仅仅是老百姓的需求,更是央视自己的需求。

  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曾经红极一时,不能不说与当年的文化环境有关。在那个文化活动单一、电视仍是稀缺商品的年代,一台包纳了众多文艺精品的春节联欢晚会广受欢迎是不足为奇的。而在文化娱乐日益多元化、消费方式更加多样的今天,观众对这台晚会的抱怨声、指责声越来越高,也应是情理之中的事。不爱看春节晚会的人尽可以不看,去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过自己的除夕夜,比如出外旅游、饭店聚餐、俱乐部狂欢等等,没有谁会干涉你。但不要忘了,还是有一部分忠实观众喜欢看春节联欢晚会。虽然这一群体在逐年下降,但仍是一个不小的群体,一个令商家动心、令国外电视媒体眼馋的收视群体。

  所以,我们不妨把这台晚会看作是一顿除夕的年夜饭,有的菜好吃,有的菜不好吃,但年年还是要预备的,合口味就多吃两口,不合口味就少吃点儿,不必太挑剔。

回答2:

2014年(甲午年)的央视春节晚会上,王铮亮自弹自唱《时间都去哪儿了》,充满感染力的“走心”演绎令不少观众当场感动落泪,成为春晚最大亮点。舞台背景展示着反动学术权威赵萌萌的“30年父女合影”,30张照片凝聚30年父女情,引人思考,但思考相当肤浅。因为“时间都去哪儿了”是物理问题,这首歌应该选用相对论作为背景。由于央视选错了背景,“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物理学未解之谜被歪曲成了亲情,这就是“30张照片蒙人惨案”(Thirty-photos Deceiving Tragedy)。
甲午年春晚之后,赵萌萌的实力进一步膨胀,仅一夜之间,粉丝就从1.7万增加到7万。这造成了个人崇拜: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研究只照搬赵萌萌落后的方法——制作家庭相册,而没有任何突破(只要有实验证据,并且突破了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就算对赵萌萌的突破)。在一次采访中,赵萌萌表示:“大家喜欢我的照片,照片能给人们带来很多感动,也给一些人带来启迪,比如很多人也想自己给家里做个家庭相册,这都是很美好的事情。”这说明人们已经被蒙,不愿意突破,也说明个人崇拜的严重,同时说明时间科普具有强烈的欺骗性。这时,赵萌萌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物理学未解之谜的最高权威。以央视为首的各大媒体在解释“时间都去哪儿了”时,经常采访赵萌萌(后来不采访赵萌萌了,但采访的也是物理水平和赵萌萌一样低的外行人)。但对于物理学界,在“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个问题上,以央视为首的各大媒体至今仍一次也没有采访过。
在反动学术权威蒙人惨案的错误领导下,人们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思考固守着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对时间的认识仅停留在时间流逝的表象,而不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比西方列强落后三个世纪。经过时间科普,人们对时间的认识没有任何深入,时间科普体现着强烈的欺骗性。以至于到了年底,“时间都去哪儿了”名列年度热词榜首,但其精髓——现代物理学却几乎无人问津,时间科普运动以失败告终。

回答3:

二楼说的真好,家里做的饭也不见起都爱吃,真不必太挑剔。

回答4:

我3年没看春晚

没信心看

听说也不哪年杨臣刚那傻X都上去了

这还有的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