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些长期不上班、不在岗却依然领工资、享福利的“吃空饷”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热议。据媒体报道,四川、重庆、湖南等7个省(区、市),清理出“吃空饷”7万多人。按照每人年均消耗5000元至2万元计算,年财政支出将在3.5亿元至14亿元之间,已成为一笔不可忽视的财政负担。长沙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查处“吃空饷”的最大困难,是难以了解各单位的真实情况,“这需要被查单位和公众的配合”。
“吃空饷”行为无疑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人,二是饷。而在当前人员编制和财政支出皆没有实现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只要深谙“窃财”之道的“业内人士”略施“障眼法”,“吃空饷”就会一直存在,而且隐蔽性极强,查起来确实困难重重。
另外,“吃空饷”的作俑者都是体制内的人,具有很强的反侦查能力,寄望于他们主动自觉地配合调查无疑等同于让他们自打嘴巴,而期望开展几次严打就能杜绝“吃空饷”也无异于痴人说梦,再加上对“查”之后的“处”轻描淡写,违法者的违法成本几乎没有,这样就造成了“吃空饷”现象“遍地开花”,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因此,要想治标治本,还必须从管好人和钱及责任追究三方面入手。
首先,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向全社会公开政府机关的人员编制,让老百姓知道真正有多少人在为自己做事,应该拿饷的到底是哪些人。
其次,要比公开“三公经费”做得更细,公布每位公务人员的工资及福利支出,让财政支出暴露在阳光下,让老百姓知道钱都用到了什么地方,哪些人拿了多少饷。
最后,要把“吃空饷”作为贪腐案件来处理,顺藤摸瓜,将利益链上每个“蛀虫”都捉出来,并对相关责任人依法严处,而不是仅仅退饷了事。
人和饷都透明了,责任处理也到位了,还愁有人再“吃空饷”吗?难不成还能把诸多其他贪腐问题顺带解决了,岂不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