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汉简,系汉代木简和竹简的总称。 汉代的简牍分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平时用于书写记录的竹简。除了平时所说所见的抄录文献的之外还有一种简牍的数量也极多,就是遣策。遣策野叫告地书,都是在墓葬中的,也就是古人死后到阴间的“介绍信”,一般记载了墓主的生卒年月、生前的官职爵位,墓中的随葬品数量、种类、馈赠之人,还有寄托了死者家属的愿望,即希望阴间的管理者能给他一个相当于他在世时的官爵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