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红楼参观感受

2025-04-30 16:30:41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北大旧址红楼,从外面看上去,它不像别的纪念馆一样粉刷一新,正相反,如果我们误打误撞没有注意其他的标志,那么他和我们50年后再看到自己的宿舍楼的感觉是一样的。而实际上,当我们从正门进去之后,我完完全全被我所见到、所感知的一切震撼了,从头到脚,由内而外的震撼,全面的,彻底的……

当我看到仅仅是第一层的陈设之后,我意识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一幢建筑抑或一个纪念,让我从内心深处得到震撼的是我由此而感到的一切,是这里的一切让我感到,我应当受到这样的震撼……

首先是这栋楼的状况,校舍由蔡元培先生和比利时人贷款20万大洋购下,经过简单的装修整备以供学生使用,分出了书库、阅览室、教室等房间,陈设简单;接下来是阅览室,这间阅览室按照当时的照片复原了实际的布局摆设,一张管理员的桌子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因为我们的毛主席就是在这张桌子后面工作的,任何人都要经过他的许可才能进入这件阅览室,我们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感觉我们与主席的距离是这么近。在阅览室的一角展出了当时的职员薪金,从校长蔡元培月薪600大洋到最底层图书管理员毛泽东月薪8块大洋都详尽列出;下面是蔡元培先生的系列展览,让我感受最深的是蔡元培先生对于北大的改造。包括改变校风,整顿学员,聘请老师等等,难以一言而卒。其实,我在这里感受到的不是这栋建筑如何如何令人赞叹,而是在这里展出的东西令我实在向往,我感到的是切切实实的一种精神,活的精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这在当时是多么难得,常人难以想象,而在一所学府里面,能够让坚定的保皇派和坚定的革命党共存,同时还有为数众多的改良分子,这在旧中国是极为难见的,我想,也许仅此一例。这是什么?是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融合,一种让人畅想已久的“平的、自由、博爱”的精神,在一间讲堂里,能够让保皇派的辜鸿铭和进步的陈独秀互相争论、探讨,在别的地方难以见到,而即使是在现在,也难让我们见到哪间学府的老师因为观点不同而发生学术的争论。这是一个学校的学风,也是一个国家的学风,我们的国家需要这样的精神,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的争论,我们需要他们!这使我们感到,在这样的学府中,学术的自由和学术的进步是第一位的,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斗争,争权夺利,这里不需要这些,需要是真正的学识,只要你有真正的学识,就可以来这里任教,这才让我们能够在这些纪念的照片中找到鲁迅、胡适、陈独秀、辜鸿铭等等,他们的政见不一定相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能够服务学生,这才是这所学校最重要的。蔡元培先生不仅改造了这间学府,更重要的是他像一个外科医生一样,拿着精神的手术刀将这个民族的腐朽堕落的坏死一刀一刀割去,这才是这所学校之所以能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最重要的原因,而在军政府的办公室里是决不会有这样的进步思想的,决不会!

五四运动是从北京爆发的,而北京的运动是从北大爆发的,三千名学生中近三分之二十从这里走出去的,而被捕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这间学府的学生,作为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四处奔走,并在孩子们释放之时带领学校全体教员在校内为之欢迎,我们深刻感到了这位年过半百的校长对于学生的爱护,然而更多的是对于孩子们的那种“雏凤清于老凤声”的赞赏,对于他们能够接受进步思想的欣慰,我想,一个校长对于这些学生的态度就是这所学校对于学风的态度。一个学校如果没有精神的凝聚力,那这所学校就是一潭死水,如果一个学校的校长如果没法为这样的精神而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那他就是在亲手将这所学校的奠基拆除。一所学府不能没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台柱,为了捍卫和维护这样的精神,学生们、老师们甚至可以不惜牺牲生命抛洒热血,这才是这所学府最值得欣慰的地方。我们在这样的照片中感到了这样令人钦佩的力量,即使在日占时期将校长换作是周作人也丝毫没能改变这所学校所应拥有的精神力量,这就是我之所以钦佩北大的最为充分的理由!

我们从这里的每一扇走进屋子,环绕一周然后再走出这间屋子,迎面而来的是一种气息——平等与民主、进步与革命。吸纳女学生、开设体育课、设立进德会,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感到这个民族还是有希望的,我们在这里找到了这个民族能够继续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下去的理由。只要这几间屋子的气息没有淡去,那么这个民族就还有可能重新屹立于民族之林。而实际上,这里所散发出来的气息足足持续了近百年,而且还将继续。保存它,保存它,永远保存它!

其实说,在这里我们应当找到许久迷失的自我,需要认清我们将要前进的未来,还要知晓,何以有我们,又何以有我们的未来……

回答2:

我是来膜拜楼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