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承受能力都不一样,所以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人心理承受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他的心理健康质量的好坏。一般来说,一个人的心理承受力越大,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心理健康状况就越佳。在这里,我们将某个人的最大心理承受能力称之为心理极限。心理极限的大小,因事而异,因人而异。不同的事针对不同的人,产生的心理刺激作用不同,因而,心理极限范围的大小是衡量某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学会跨越心理极限,就等于学会了跨越心理障碍:这无论是对精神疾病患者还是对正常人来讲,都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
人,首先是一个社会个体,因此他必须先学会如何去适应这个错综复杂的社会,然后才有可能去寻找自我发展的机会。此外,应学会心理按摩,即是自我心理调整。适时发泄内心激情,促进心理的“新陈代谢”。运动极限和生理极限
我们常常听说一些超体力的事件:一个非洲人能用双手同时拖住向相反方向开动的两辆汽车;一个美国人双手提着461公斤重的大石头,走了8.84米;我国一位奇人曾躺在布满碎玻璃的木板上,身上压着重约50公斤的大木板,让十几位观众站在木板上踩。虽然目前对这些现象还没有一个科学的定论,但在近年新兴的“人类极限学”中,却有越来越多的专家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希望通过遗传、基因等的研究,找到人体的极限。
川大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的张岚博士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年近70的老太太在家里失火时,硬是把钢琴推到了屋外。火势过后,无论她怎么使劲,钢琴纹丝不动。张岚说:“人的生理极限往往因为受到精神因素的直接作用,而会表现出不同的状态。一些科学家从精神力量角度来探讨人的体力问题,把一系列人在危险事件中所显示出的巨大体力的事例进行比较总结发现:精神力量和求生的意志能提高体力和忍耐力。”
接近极限
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尹立雪告诉记者:探讨人体极限运动,就必须要探讨心脏运动极限。一般说来,心脏运动极限即人体最大心率有个计算公式:
(220-年龄)+/-10-12次/分,但生理遗传因素的影响和身体锻炼的水平,都决定着人体的最大心率和心排出量。从医学角度讲,运动前紧张的心理状态、参与运动肌群的多少及其运动剧烈程度,以及运动达到高峰时肾上腺素提升的高度和心肌收缩力的强度,都会影响心脏的最大心率。目前进行运动极限测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踏车运动测试,另一种是平板运动测试,都是通过机械测试来预测人体运动的最大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