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号与谥号的区别

2025-04-15 11:41:0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简单说,庙号是去世后的帝王在太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谥号是后人按他的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
分辨方法:
庙号通常是按辈分排位,最前面的是“祖”,后面的是“宗”。如太祖、世祖、太宗、高宗、中宗。
谥号与辈分无关,大多是文、武、明、惠、哀等形容词,后面是“帝”,不是祖、宗。
例如唐朝的李世民,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或“文帝”。

回答2:

庙号通常是开国皇帝对血源始祖、得姓始祖或者始封之君的追封。谥号是对去世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庙号起源于商朝,早在商朝就已设立,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视永远立庙祭祀之意。谥号始于西周,后人给予评价的文字,长短字数不定,或一两字,或二十余字,字数不定。

回答3:

庙号是某某庙宇的称号,而谥号是对逝者身份的称呼。

回答4:

庙后名义后的区别,通常庙和活着的意义就是死后时候

回答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