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夺去了陈友谅的妻子,还生下一子,为何朱元璋却悔不当初呢?

2025-04-03 11:52:2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陈友谅一共有妻妾四人,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都死于非命,唯有小妾阇氏和陈友谅的两个儿子活了下来。

阇氏之美,堪称国色,就连英雄一世的朱元璋见了,都难于把持。于是被收入后宫,封为嫔妃,并在不久后诞下一子,即后来的潭王朱梓。

洪武十八年,朱梓前往封地之前,阇氏召他入宫密见,告诉他:"你的父亲不姓朱″

朱梓大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耳朵所听。

阇氏道:"姓朱的是你的杀父仇人,你的亲生父亲姓陈,名友谅,乃是陈汉开国皇帝,那是何等地英雄了得。我苛且偷生这么多年,就是为了等到你长大的一天,能让你为你的父亲报仇雪恨"。

朱梓牢牢记下了母亲的教诲,一到封地,便阴养死士,日夜练兵,甚至自制一块铜牌,上刻"宁见阎王,不见贼王"八字,以示自己和朱氏王朝不共戴天之心。

然而他的一举一动又岂能逃过老奸巨滑朱元璋的眼睛。朱元璋派出名将徐达之子徐辉祖兵临长沙城下,朱梓眼见事机不密,阴谋败露,只得举家自焚,并将身上那块铜牌扔出城墙之外。

朱元璋得知真相之后,手握铜牌,勃然大怒,将阇氏及随从宫女一并杀戮。

和阇氏一同被俘的,还有陈友谅的长子陈善。关于此人,历史上几乎没有任何记载,我们只能参照陈友谅次子陈理的命运去大致推断,纵然活着,估计也是带着国恨家仇碌碌无为地走完了自己的余生。

鄱阳湖水战之后,陈友谅的心腹大将张定边载着陈友谅的尸首和陈友谅的次子陈理,逃回了武昌,并很快拥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半年之后,朱元璋亲征武昌,面对明军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的气势,陈汉王朝几乎己无一战之力,无奈之下,陈理只能选择投降。

当十二三岁的陈理跪在朱元璋的面前时,不知是出于同情还是感慨,一向嗜杀成性,杀伐果决的朱元璋竟然没有为难陈理,而是亲自将他扶了起来,告诉他:"你放心,我是不会治罪于你的"。

他派人领着陈理进入府库,任由他挑选里面的金银财宝,同时封他为归德侯,带着他回到了南京。

陈理在南京城里过起了耍手大爷的日子,悠然自得,清闲自在,只是久而久之,倒把他闲出来一身毛病。他偶尔也会想到自己贵为一国之君的尊荣,闷闷不乐时,难免抱怨几句。可他哪里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都在别人的监视之下。

朱元璋听到属下打探回来的消息,心道:"虽说这是小孩子的一时气活,保不齐就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到时候真要铸成大错,朕也未必保全得了他"。

思之再三,在洪武五年正月,朱元璋等到陈理过完他在中国的最后一个春节之后,派人将陈理送往高丽国。

当时的陈理年方二十二岁。朱元璋担心他在异国他乡受到委屈,不仅派护送人员给高丽国王送去大量的金银珠宝,还再三叮嘱,要高丽国王善待陈理。

然而高丽国终究是一个贫穷的异域小国,生活条件自然不能与我大明王朝相比,再说陈理的身份尴尬,无非是变相的囚禁,因此日子过得十分清贫。

四年之后,陈理终因水土不服,患病身亡。而他的子嗣却在高丽扎下了根,传延至今,己经成为了当今韩国的一个大姓。这些陈姓后人认为自己是陈友谅的后裔,所以每年都会赶往湖北认祖归宗,在陈友谅的墓前凭吊一番,盛况空前。

很多人因此疑惑,一向铁血无情,杀伐果决的朱元璋,何以独独在面对陈友谅后人的这个问题上表现得相当仁慈,网开一面呢?仔细想来,朱元璋和陈友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都是出身布衣,风云际会于乱世,成为独霸一方的枭雄。鄱阳湖水战有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成败有时候就在一线之间,孰蠃孰输都属正常,胜利者固然觉得自己蠃得太过侥幸,心中难免会对失败者抱以同情。

回答2:

因为有得必有失。我觉得虽然朱元璋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人。但是他也必然要付出代价。与陈友谅的隔阂也无法弥补。

回答3:

野史上说,陈友谅遗腹子朱梓,随怀着他的母亲,进入朱元璋后宫,成年后心有怨毒,在朱元璋时代,以藩王起兵谋反。 所以朱元璋养了个狼崽子。

回答4:

因为他这样让陈友谅对他有了仇意,导致陈友谅一直处于造反状态,不能归顺大明。

回答5:

因为他是陈友谅的儿子,是陈友谅的妻子为他所生,朱元璋没有发现,待到日后他长大成人,被封潭王,其母将身世和盘托出,朱元璋顿时恍然大悟,随后他被卷入谋反案中,被朱元璋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