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 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 是描写的什么美丽风景

2025-04-07 11:56: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峨眉山月半轮秋,引入平羌江水流”描写的是: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峨眉山月歌》

唐代: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夜里,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我。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使我思念不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秋天。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七绝只有二十八字,这首诗五个地名共十二字,句句都有地名,这在唐人七绝中,确是绝无仅有的。这首小诗把纪行、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因此这些地名在诗中所起的作用。也值得细心推究。“峨眉山”、“平羌江”是具有诗情画意的两个地名。

一是巍峨俊秀,一是碧绿可爱,再加上明月相映,那样的美景就自然可爱了。当然它还交待了诗人的游踪。“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回答2:

回答3:

《峨眉山月歌》,七言绝句,唐代李白诗作,诗云:“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另有同名曲目《峨眉山月歌》。

回答4: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描述了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间景象

回答5:

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