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民的含义是:
百姓;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群众。造福~。为~服务。.
二、引证:
1、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2、巴金 《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3、鲁迅 《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扩展资料
人民的近义词:黎民、国民、百姓
一、黎民 [ lí mín ]
古代泛指民众。
引证:欧阳予倩 《渔夫恨》第六场:“为除强暴舍一身,除了强暴救黎民。”
二、国民 [ guó mín ]
1、公民。作为法律名词,多数国家用“公民”,仅少数国家用“国民”,如日本。
2、国人;本国的人民。
三、百姓 [ bǎi xìng ]
中国早期社会只有贵族有姓,因此称百官之族为百姓。
引证:杨朔 《昨日的临汾》:“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有驼背的老人,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顽皮的小孩,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
人民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
目录
基本概念
释义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人民与公民区别
公民和人民在我国的区别
宪法规定
事件典故
相关词组基本概念
释义 基本解释
详细解释
人民与公民区别
公民和人民在我国的区别
宪法规定
事件典故
相关词组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 人民大会堂
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人民与公民、国民是不同的概念,虽然它们都反映了一定社会关系和人们在国家中的地位,但两者有明显的区别。①人民是个政治概念,具有一定的阶级内容和历史内容,是相对敌人而言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关系。而公民或国民是个法律概念,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它反映一定的法律关系。②人民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大多数人,而公民或国民指一国中所有具有该国国籍的人,不以其是否起进步作用为标志。③人民是个集体概念,是众多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都不能称为人民,而公民或国民则可用于单个人。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民始终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但在不同历史类型的国家中,人民所处的政治地位是不同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实行剥削制度的国家中,人民处于被统治地位,其政治作用受到极大的限制,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充分地体现出来。而在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主导作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国家从法律、制度和物质上保障人民的主导作用的实现。 政治用语,与“敌人”一词相对而言。人民是指推动历史进步的人们。指在人口中占大多数、顺应历史发展和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有时也泛指以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人民的概念:不喜欢剥削压迫的人和群体。
编辑本段释义
基本解释
1. [people] 2. 指作为社会基本成员主体的劳动群众 人民出城者数万计。——《广州军务记》 3. 一个国家的普通人,区别于少数有特权者 4. 人类 上古之时,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
详细解释
人字跪膝、佝腰、撑臂、俯身之形,乃是男人做爱最常有的姿势,所以人指男人。人字翻转成匕,俯身变成仰身,即指女人。造字者教我们从姿势识别男女两性,盖无疑矣。 二人相随为从。从字见形知义,不劳解说。 人二为仁。仁字是说人要亲爱他人,体现儒家理想。甲骨文无仁字,早期金文亦无。春秋始有仁爱之说。 人止(趾)为企。企字义为踮起脚跟。踮起脚跟望得远,曰企望。企望未来作策划,曰企划。踮脚走路名企鹅。 尸字决非死尸。死尸繁体作屍,为晚造字。甲骨文尸象人蹲踞之形。商代卜辞常见“尸方”,乃指山东半岛,因为彼邦之人习惯蹲踞,不像中原的文明人席地而坐。尸夷二字古音相同,所以“尸方”之人后来又称东夷。 昵字从尼日声,义为亲热。而尼,分解开来,尸在匕上。尸也属于人,人又专指男。男尸在女匕上亲热,又读日声,这个昵字是啥意思,就不摆了。 民字象形,锐器刺目使瞎,应该是最早的盲字。从目亡声的盲,甲骨文和金文都没有,当然是晚造字。早期造出来专指眼睛瞎,只有这象形的民字,音义皆等同形声的盲字。也就是说,民即盲也。远古歧视战俘,语言侮辱,贱呼为民(骂人家瞎了眼)。战俘拿来做了奴隶,仍称为民。卜辞有“卯民”的记载,与“卯牛”和“卯羊”一样,把奴隶当牲口杀了祭祖。后来民的称呼扩大范围,凡被统治者都可称为民,字或作氓。篆文民字变形,必须细心慢审,方能看清楚锐器刺目之迹象。从瞎眼的民,到民主的民,古今多少辛酸泪。 怋māng字从心民声,据《说文解字》转训乱,乃指人的头脑紊乱,心盲胆大。这类人四川话叫莽子,莽读māng。准确书写,其字应作怋。前人引老子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殊不知老百姓最怕死。有父有母有妻有子有家产,哪有不怕死之理的?不怕死的有,是那些心盲胆大的怋子。“民不畏死”民是借字,本该作怋。老聃的意思是,那个人是怋子,不怕死,你何必恐吓他,不是说老百姓都勇敢不怕死。 1. 百姓;平民。指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 《诗·大雅·抑》:“质尔人民,谨尔侯度,用戒不虞。”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闻义里》:“九月中旬入 钵和国 ……人民服饰,惟有毡衣。”明 袁可立《奏用间刘爱塔事疏》:“奴四月间以金州近海,尽赶人民退处复州,以王丙之故致奴觉察,将爱塔并李永芳长子械而去,杀其弟刘兴仁暨王丙。”《水浒传》第二回:“府尹把 高俅 断了二十脊杖,迭配出界发放, 东京 城里人民不许容他在家宿食。” 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巴金《探索集·后记》:“我爱我的祖国,我爱我的人民。” 2. 泛指人类。 《神异经·西南荒经》:“知天下鸟兽言语,土地上人民所道,知百谷可食,草木咸苦,名曰‘圣’。” 唐 李冗 《独异志》卷下:“昔宇宙初开之时,只有 女娲 兄妹二人在 昆仑山 ,而天下未有人民。” 鲁迅《朝花夕拾·无常》:“人民之于鬼物,惟独与他(活无常)最为稔熟,也最为亲密。” ◆“人民”这一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例如,在古罗马时代,它一般指共和国的“人民、国民”(贵族阶级)。在西方政治学辞典中“人民“(people)一词被解释为:广义上指国家主权的构成主体,与“国民”( nation 、Nation) ,“民族”( nation, Volk)和“国族”( nation,state - nation)同义;狭义上指除国家统治阶级外的被统治者—人民。广义上的“人民”属强调包括国家统治阶层在内的国家一体性概念,受到国界约束;而狭义上的“人民”属重视被统治者的相互连带感情而共同谋求解放压迫的概念,具有超越国界限制的普遍性。自然为马克思主义信徒和左翼势力更多使用,例如,“人民主权”、“人民民主主义”、“人民专政”、“人民大众”、“人民委员会”、“人民代表”、“人民英雄”等。西方政治学辞典诸如此类的解释,自然与中国现代学者从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认识角度对“人民”词条所作的解释有所不同。当然,在德国、日本等这类相对单一的民族国家中,由于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思想的贫瘩,无论广义还是狭义上的“人民”,大多作“国民”释义。【摘自黄现璠遗稿 甘文杰、甘文豪整理《试论西方“民族”术语的起源、演变和异同(一)》,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总第151期)】 ◆人民是政治概念,人民是无性别区别的政治语汇 。 人民: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和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 ◆在民主制或共和制的国家里,“人民”的含义是很广泛的,几乎所有的阶层,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在我国古代,“人”和“民”不是一个概念。“人”就是指人的生物个体和思想、文化、教育个体;而“民”则是指社会的最底层。与“民”相类似的还有“众”、“庶”、“黎”等概念。它们都是指最底层的大众百姓。 其实,“人民”的本意就是普通百姓,即过去我们常说的“人民群众”,这个阶层是永远也超出不了“人民”概念的外延界定范围的。至于“人民”里面是否还能够包含比百姓更高的阶层或阶级,那得看那个阶层或阶级究竟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代表了老百姓的利益。
“人民”一词古已有之。在中国古籍中,人民一般泛指人生,如《管子·七法》:“人民鸟兽草木之生物”;也指平民、庶民、百姓,如《周礼·官记·大司徒》:“掌建邦之生地之图,舆其人民之数”。在古希腊、古罗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M.T.西塞罗等人的著作中也使用过人民的概念,但它是指奴隶主和自由民,不包括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近代以后,“人民”的概念被广泛使用,但往往与公民、国民等词混用,泛指社会的全体成员。马克思主义诞生后,人民这一概念才有了科学的和确定的含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一个历史的、政治的范畴,其主体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广大劳动群众,但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概念有不同的内容。如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官僚资产阶级的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在社会主义时期,人民的范围更加广泛,不仅包括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且包括一切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群众 大众的意思
共产党党员的亲朋好友就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