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性格特点:头脑冷静、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
在赤壁之战的整个决策和战斗过程中,体现了孙权怎样的性格特点?
孙权是拒操的决策人物。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但为什么当曹操“旌麾南指”时,是“迎”是“拒”,孙权却“犹豫”而“不断”呢?
这是因为:曹操带兵几十万,破荆州,下江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这一严重形势,作为东吴首领孙权,是必须慎重思虑,不能掉以轻心的。每遇大事,先慎重考虑,再作出决策,这才是主帅的严谨风度。孙权正是这样。张昭等投降派提出了“三虑”,孙权不能不深思熟虑,仔细掂量。孙权察觉到张昭等人的言论是错误的,但又没有立即吐露出半点声色。这就表明孙权是一个头脑非常冷静,遇事从容、镇定,深思熟虑的“雄才”。
拒曹,本是孙权原有的想法。他派鲁肃去联合刘备,就是为了“共治曹操”,但由于张昭引出“三虑”,因而思谋未决。他仔细听了诸葛亮、鲁肃、周瑜关于敌我双方力量强弱的具体分析,权衡“拒”、“迎”的得失之后,毅然决断“当击”;而且“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他的语言,他的态度,他的感情,何等坚决!
孙权,其实早有战备。在周瑜当夜请战时,孙权说:“已选 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就是明证。至于“前发”、“后援”的军事安排,以及作战万一失利时的对策等,都作了周密的布署。孙权这种深谋远虑而又雄心勃勃的性格,是在曲折起伏、发展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因而显得非常细致、完备,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孙权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二十二世后裔。生来紫髯碧眼,目有精光,方颐大口。形貌奇伟异于常人。自幼文武双全,早年随父兄征战天下。善骑射,年轻时常常乘马射虎,胆略超群。
周瑜称他为“神武之才”,曹操也有过“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叹,就连苏轼也有词说“亲射虎,看孙郎。”
仲谋就是一个头脑冷静、有心计、有野心、有魄力、有魅力、惜人才,甚至不弱于武力的全能天才,这样的人应该只有子龙、伯约、士载能够一比吧~
罗大忽悠在演义里写的草船借箭,就是出自孙权。
建安二十三年十月(公元218年10月),孙权亲自骑着马去庱亭这个地方射虎,他所骑乘的马被老虎抓伤,孙权把双戟(古代兵器)投向老虎,老虎却停了下来,孙权用戈(古代兵器)攻击老虎,才把老虎抓获了。 孙权每次打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用什么抵挡它?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如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间不置盖,一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之。时有脱群之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东吴太祖大皇帝孙权(182-252),字仲谋,汉族,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三国时期吴国的开国皇帝,西元229-252年在位。据说孙权是中国兵法家孙武的后裔。幼年跟随兄长孙策平定江东,孙策英年早逝,孙权继位为江东之主,他仁贤用能、挽救了江东危局,保住了父兄基业。建安十三年(208年),孙权与刘备联盟,大败曹操于赤壁,天下三分局面初步形成。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偷袭刘备的荆州成功,使吴国的领土面积大大增加。章武二年(222年),孙权称吴王,建兴七年(229年)称帝,正式建立吴国。
有谋略,有才智,知人善任
LZ自己去复制百科,我不想浪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