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又能对经济基础起到能动的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它就会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生产力的进步。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需要的时候,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已迈出了重大步伐,但当前在上层建筑中仍存在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如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等。如果不改革,这些方面就会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并进而压抑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作用,不断地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和生产力的环节与方面进行改革,并在十六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加快进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改革的建议,强调要通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改革我国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以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式提出,是党的十
一届三中全会。但此时是把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其
他方面的改革笼统而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
点转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并没有作为独立的
任务提出来。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
题为《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文中系统地论述了
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政领导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规划
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蓝图。
一 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建国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
经济统一、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开展有计划的
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逐步建立起全国集中统一的经济体
制。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规模越来越
大,原来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一些措施已不再
适应新的形势,经济体制方面某些统得过多过死的弊端逐渐显露
出来。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在认真总
结我国的历史经验,认真研究我国经济的实际状况和发展要求,同
时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
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管理方法后。中央认为,必须按照
党历来要求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按照正确对待外国经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走自己的路,建
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不能把贫穷当作社会
主义。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加快发展社会生产力使社会财富
越来越多地涌现出来,不断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
要。
二 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的初始主体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
别,但是在制度的设计和变迁过程中,是多元主体联合创新体制,
并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转换。其中,政府作为多元主体中的一员在
体制创新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随着改
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政治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甚至是在阻碍经济
体制改革的进程。1986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关于政治体制
改革问题时指出:“现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展,使我们都深深感
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得到经济体
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就会阻碍生产力的
发展,阻碍四个现代化的实现。”
三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从进行经济体制改
革、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因及改革的历程中可以窥见端倪。所谓经
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现
代化需要市场经济来实现,而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科学、合
理、高效的政治体制、行政体制来保障。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
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具体来讲可以
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济体制改革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和基础
上层建筑的改革是为了适应相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而进行
的。从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不难看出:每一次政治体制改革
任务都是在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后提出;经济体制改革中每一次认
识的深化也必然会带来新一轮行政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带来
的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对现有政治体制提出新的要求,使之
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政治体制的改革。例如: 1982年
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这一经
济形式认同基础上。1988年政府机构改革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上。1993年以后的政
治体制改革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经济形式认同基础
上的。
(二) 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政治是上层建筑的核心组成部分,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担负
着极其重要的职能和功能。它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它
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反作用,甚至一定条件下与
经济相比占据首要地位,“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它是对社会的
必要的协调和管理。对中国当前情况来说,政府是经济改革的倡
导者和推动者,正是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中国的市场经济才得
以建立。所以邓小平深刻指出:“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
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
(三)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不
能割裂
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它们
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与经济体制改
革紧密结合、协同发展,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明显滞后,只有这
样才能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强大保障功能。使经
济体制改革能顺利、健康的进行。总之,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
改革是当前我国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在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
体制改革的现状下,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一轮改革
中,如何协调好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和前进的步
伐,如何使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正
日益成为全社会的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