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如何种植黑木耳

2025-04-06 14:59:09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一、拌料
  拌料要拌匀,保证含水量在65%左右。
  种植黑木耳:装袋。采用机械装袋,可用17cm×33cm或16cm×52cm低压聚乙烯袋, 17cm×33cm的袋装完后要套上硬质塑料套环,然后塞上棉塞,外面扎上牛皮纸。16cm×52cm的袋装法同香菇。
  
  二、接种
  待袋中料温降至30℃以下时,就可进行接种。接种要做到无菌操作,17cm×33cm的菌袋接种程序为:将冷却的菌袋放入接种箱内;原种瓶外壁用75%酒精擦拭 消毒后也放入接种箱内,然后用每立方米5克高锰酸钾,10毫升甲醛熏0.5~1小时。接种时点燃酒精灯,用灭菌的镊子将原种弄碎,在点燃酒精灯的无菌区内,使原种瓶口对着袋口,将菌种均匀地撒在袋内料表面上,形成一薄层,这样黑木耳菌丝萌发快,抢先占领料面,以抑制杂菌侵染。每瓶二级种可接30袋左右。16cm×52cm的菌袋接种方法同香菇。

  
  三、灭菌
  采用常压灭菌方式,提前将灭菌锅锅屉放好,要求锅屉离锅水平口约10厘米,上面放麻袋片,17cm×33cm的菌袋灭菌时需装在铁筐中或在蒸锅内搭架子,16cm×52cm灭菌时培养袋依长向平放成“#”重叠排列在屉子上。行间距3公斤,便于内部空气流通。然后用塑料和棉被将锅封严,待菌袋内温度达100℃后再保持12小时。灭菌后趁热出锅,将菌袋送入接种室进行冷却。
  
  四、发菌管理
  17cm×33cm的菌袋接菌后要放在消毒后的培养架上发菌,培养架的每层之间高度为35cm左右,培养初期,袋应直立整齐摆放,袋间留有适当的距离,待菌丝伸入培养料内后,可以将袋底相对,口朝外,卧放2行,上下迭叠4排。16cm×52cm的菌袋发菌时将培养袋摆成“#”形,高十层左右,初期四个菌袋一层,每垛间要留有适当的距离,随着温度的升高可改为三个一层或二个一层。培养前期,即接种后15天内,培养室的温度适当低些,保持在20℃~22℃,使刚接种的菌丝慢慢恢复生长,菌丝粗壮有生命力,能减少杂菌污染。中期,即接种15天后,黑木耳菌丝生长已占优势,将温度升高到25℃左右,加快发菌速度。后期,当菌丝快发满,即培养将结束的10天内,再把温度降至18℃~22℃,菌丝在较低温度下生长得健壮,营养分解吸收充分。这样培养出的菌袋出耳早,分化快,抗病力强,产量高。发菌期间菌袋内的温度必须一直控制在32℃以下,温度测量以上数第二层和最下层为准。 培养室的湿度一般保持在55%~65%之间。黑木耳在菌丝培养阶段不需要光线,培养室的窗户要糊上报纸,使室内光线接近黑暗。培养室每天要通风20~30分钟。保证有足够的氧气来维持黑木耳菌丝正常的代谢作用。后期,更要增加通风时间和次数,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新鲜。
  
  五、露天管理
  分床前需在地面上铺设一层地膜,菌袋须轻拿轻放,直立摆放(16cm×52cm菌袋要从中间割开),每平方米摆放20袋,袋间隔10cm,以免木耳长大粘连和影响空气的流通。在人行道铺喷水带,水泵用自控开关控制。生产黑木耳浇水是最关键的一环。要采用清澈无污染的河水或井水。pH值是中性,采用专用喷水设施进行喷水,现用的喷水设施主要有微喷喷头,喷水带等。喷水时间应合理安排,一旦定下后就不能改变。如自小开始,早晚浇水,那么直到最后也不能变,不能不管什么时候想浇水就浇水。可以采取:早3点到7点,下午3点到晚上7点的浇水方法。干干湿湿,干湿交替,黑木耳耐旱性强,耳芽及耳片干燥收缩后,在适宜的湿度条件下,可恢复生长发育。干燥时,菌丝生长,积累养分;湿润时耳片生长,消耗养分,在整个管理时期,应掌握“前干后湿”,形成耳芽后保持持“干干湿湿,干湿交替”。
  
  六、做床
  选地势平坦、靠近水源、排水良好、房前屋后空地,并要求避开风口。 土质粘重的地块作距地高5cm,宽90cm,长度不限的床,床与床之间留有排水沟。 床做好后,床面应浇一次重水,然后喷500倍甲基托布津溶液消毒。
  
  七、采摘
  当耳片背后出现白色的孢子,达到八成熟时要及时采收。若待耳片伸长或向上卷时再采摘就会影响质量和产量。采收时用刀片在耳基处割下,不要带锯沫,保持耳片的清洁。不可用手握住耳片帖根处拧下。
  
  八、凉晒
  采后要及时凉晒,凉晒时要耳片在上,耳基在下,大朵的凉晒时要将耳片撕开,成单片状。凉晒要用网状物,上下通气。凉晒中途不可翻动,要一次性晒干。

回答2:

东北女人自己在家培育黑木耳,加入一种植物后,木耳成品让人惊讶!

回答3:

毛木耳品种具有口感好的特点,出口外销有一定市场。毛木耳栽培原料来源广泛,不受森林资源限制,无论是南方或北方都可以栽培,是广大农村脱贫致富的一条好途径。
  一、栽培季节
  毛木耳属中温偏高、稳温结实性真菌。较耐寒耐热,菌丝在0℃以下较长时间不会死亡,在37℃时仍能生长。菌丝生长最佳度为23—30℃,子实体生长最佳温度为20一27℃,由于各地海拔不同,应因地制宜制订不同的栽培计划。
  二、科学配方
  毛木耳袋栽培养基配方有以下几种。(1)木屑80%,麦麸16%,石膏2.5%,糖1.2%,硫酸镁0.3%,含水量55-60%。(2)木屑55%,棉籽壳30%,麦麸12%,石膏1.6%,糖1%,尿素0.4%,含水量55-60%。(3)甘蔗渣62%,木屑20%,麦麸15%,石膏2.5%,碳酸钙5%,含水量55-58%。培养基配制方法按常规进行。
  三、菌袋制作
  把配制好的培养料及时装袋。常用栽培袋规格17x33 、 15x55厘米。装料后及时进入常压灭菌灶内灭菌,100℃后保持14—16小时。灭菌达标后抓紧卸袋,搬入培养室内散热,冷却到28℃以下,无菌操作接入菌种。
  四、室内管理
  接种后的头3天,温度可控制在25—28℃,使菌丝迅速生长占领接种穴,以后温度可控制在24-27℃。接菌后7天内不准翻动菌袋,以免杂菌感染,菌袋翻动越多污染率越高。10天后菌丝已占领菌穴,菌丝直径有5厘米左右,这时开始翻堆检查杂菌,发现污染的菌袋要及时处理。由于菌丝生长迅速,新陈代谢不断加强,菌袋袋温也随之上升.为此翻袋时要将菌袋排稀,防止高温烧菌,发菌期50天左右。
  五、室外耳场:
  毛木耳栽培棚同香菇棚一样,这里只讲四个注意点;(1)作好防治病虫害和杂菌工作,地要挖20厘米深,晒白后才能整畦。畦上及四周撒些药物如敌敌畏、辛硫磷、乐果等。(2)沟要留40厘米宽,既做人行道,又作排水水沟。(3)耳棚四周围密,防止外界风吹入耳棚。(4)排袋架应牢固,木棍直径大于2厘米,木棍间相距20厘米,并同横边垂直。
  六、开孔排场
  接菌后经50~60天的培养管理,菌袋已布满洁白的菌丝时即可开孔。开孔用刮胡须刀片割洞穴。洞穴的形状有“V”、“∧”、“+”、“O”型四种,以“V”型最佳。一袋一般割12~14个刀口,直径l厘米。穴与穴之间呈梅花型错开,菌袋间隔3—5厘米,以倾斜80°放于畦床的排筒架上。
  七、出耳
  发菌后的菌袋,能否正常出耳,关系到栽培的成败。在菌袋未出耳前,通过喷重水,创造高湿、增光、增氧的生态条件。恒温控制在30℃左右来刺激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分化。
  毛木耳出齐后,转入生长管理,主要要控制好温度、湿度、空气、光线。
  1、温度:温度控制在28℃左右,日温差小于8℃时,原基才能正常分化,子实体正常分蘖。高温时,应加厚菇棚遮盖物,在空间及薄膜上喷冷水,降低耳棚温度;低温时,拉稀遮盖物,让阳光热量进入耳棚,提高耳棚温度。
  2、湿度:指水分和空气相对湿度。水分指喷水和菌袋的含水量。在水分、湿度条件良好的条件下,耳片不收边,用手拧时,富有弹性,正反两面能分开,有胶质,但没有积水。每天在通风换气后喷水两次,即通风两次喷水两次。喷水后马上盖膜,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90%左右,即薄膜上有小水珠,但不下滴。在木耳小时,湿度可低些,在生长旺盛期,特别是后期,湿度要大些。温度低时,少喷水,高温期加强喷水次数,阴天少喷,晴天多喷,雨天不喷。
  3、空气:毛木耳同人体一样不断地吸收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会抑制木耳原基分化和子实体生长,引起萎缩或腐烂。在管理中通过掀开薄膜通风换气,增加新鲜空气,排出二氧化碳。在生长期每天早晚各通风一次,早上1~2小时,晚上半小时,在高温季节和生长旺盛季节,可适当增加通风次数,延长通风时间,促进子实体正常生长。
  4、光线:光线太暗,毛木耳原基难以分化、耳型小,颜色淡,影响产量和质量。毛木耳正常生长菇棚保持“三分阴七分阳”一定的直射光,促进原基分化,提高新陈代谢活动,加强耳片分蘖,毛木耳朵型大,耳片肥厚,耳面颜色转黑,且绒毛多,品质好。
  温度:湿度、空气、光线四者关系十分密切,应相互协调。温度高,湿度大时。如果少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大,会产生流耳、烂耳;温度、空气正常、湿度小,毛木耳会收边变干,产生畸型耳。温度高时应加大喷水次数,延长通风换气时间增加通风换气次数,毛木耳温度低,可少量喷水,少通风换气,既可保温保湿,又能使毛木耳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