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一词,最晚在公元5世纪前后的史书上已出现,北魏崔鸿《十六国春秋》上已有“雾霾”。书中的《前凉录》记载,当时在今甘肃武威这个地方发生一起祸乱事件。当时出现怪异的天气:“是月沉阴昏, 雾霾四塞。”
就“霾”这个字来说,相当古老,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便发现了“霾”字,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是最早释读出此字的专家之一。在《合集》13467版上有一个,在一期7113版上有一个,郭沫若在《卜辞通纂考释》中认为,雨字头下有一兽形如猫,是“霾”字是毫无疑问的。
在已出土甲骨卜辞中,少说已发现了十几个“霾”字,可见霾这种天气现象在上古时代时已出现,且不鲜见。甲骨卜辞多以天气现象来占卜吉凶,霾天一度出现较多。占卜者往往视作祸端来断析,可见霾天在上古人眼里是“坏天气”,是凶兆。
依现代气象学的观点,沙尘天气按能见度的远近可分为沙尘暴、浮尘、霾三种。甲骨卜辞中水份(有“雨”)多的湿霾,应该更接近空气混浊的雾霾天气;与“风”一起出现的旱霾,或更接近沙尘暴。自从4千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脉逐步出现以后,中国西部、亚洲中部就慢慢缺少水汽,天气干旱,容易出现沙尘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