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的种类如下:
1、老虎斑。
2、东星斑。
3、点带石斑鱼。
4、赤点石斑鱼。
5、红瓜子斑。
6、斜带石斑鱼。
7、苏鼠斑
石斑鱼的种类有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13种。
市面上常见的有:
1、驼背鲈。
别名:老鼠斑、尖嘴鲙仔、观音鲙。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日本、台湾、南中国海、菲律宾、印尼、澳洲、关岛等地区。台湾主要产于澎湖及南部海域,数量已甚少。
特征:体呈淡色至绿褐色,头部、体侧及各鳍上具许多隔开的大小不一的圆形黑斑;体侧的一些斑点和奇鳍基部被一个较大的暗斑覆盖。幼鱼上的黑色斑点比成鱼少,其大小与眼睛相同甚至更大。最大体型71 cm。
2、赤点石斑鱼
别名:红斑、过鱼(闽南、潮汕、台湾)
分布:分布于西太平洋区,包括南中国海、台湾、东海、南韩及日本。台湾北部、东部及南部产量甚丰。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灰褐色;头部、体侧和奇鳍上散布小型橙黄色、红色或橘色斑点;体侧另具6条不显之暗横带。背鳍基底具一黑斑。最大体形50cm。
3、点带石斑鱼。
别名:青斑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至非洲东岸、红海,东至西太平洋,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台湾西部及南部海域最多。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头部及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白;头部、体侧及奇鳍散布许多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与玛拉巴石斑鱼非常相像,此处可用于区别);体侧另具5条不显著、不规则、斜的及腹侧分叉的暗横带,第一条在背鳍硬棘前缘,最后一条在尾柄上。最大可长到100cm,150kg以上。
4、玛拉巴石斑鱼。
别名:青斑、马拉巴、来猫
分布:广泛分布于印度-太平洋之暖水域,西起非洲东岸、红海,东至东加,北至日本,南至澳洲。台湾主要分布于北部、东部及南部海域。
特征: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浅褐色,有五条微斜之暗色褐带,有时不显着,腹侧之带有分叉之情形。头部、体侧、胸部、下颌腹面、口缘均具黑褐色斑点(点带石斑鱼为橘褐色或红褐色小点);头部及体侧另具白色斑点及斑块之散布。最大可长到234cm,200kg以上。
5、云纹石斑鱼。
别名:鲈麻(广东南澳)、鲈滑(闽南、台湾)、油斑(香港)
分布: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西起红海,北至日本,南至巴布新几内亚。台湾南部海域有产。
特征:云纹石斑鱼的油脂含量相比其它种类石斑鱼略高,所以得名油斑。胸鳍圆形,中央之鳍条长于上下方之鳍条,且长于腹鳍,但短于后眼眶长;尾鳍圆形。体呈浅褐色,体侧具5条暗色斜横带,横带于腹部分叉,横带内具淡色斑;体侧另具黑色小点;头部于眼下方具3条暗色细纹。最大可达70.0 cm。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石斑鱼
石斑鱼可以分为以下4种:
1.点带石斑鱼
点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 (Hamilton, 1822) ,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最大体长:100cm。主要栖息于水质较混浊的沿岸礁区,亦常被发现于汽水域,幼鱼则经常出现于砂泥底之河口域、沼泽区或舄湖。
2.赤点石斑鱼
赤点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akaara,俗名为石斑、红斑,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广东沿海产量较多。
3.青石斑鱼
青石斑鱼,(学名:Epinephelus awoara)俗名为鲈猫,为辐鳍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鮨科的其中一个种。分布于北太平洋、日本、台湾、越南、韩国、中国等海域。
4.斜带石斑鱼
斜带石斑鱼为广盐性鱼类,主要分布于红海,最远可南至德班(南非),东至帕劳群岛和斐济群岛,北至琉球群岛(日本),向南又可抵达阿拉弗拉海,向北到澳大利亚(兰德尔和Heemstra 1993)。它们也会从苏伊士运河迁移到地中海沿岸的东部地区。 最近对其的记录是来自以色列的地中海海岸。
扩展资料:
外形特征
石斑鱼体形特征,大同小异,一般体中长,侧扁,色彩艳丽,变异甚多,常呈褐色或红色,并具有条纹和斑点,口大,牙细尖,有的扩大成犬牙,背鳍和臀鳍硬棘,很是发达,赤点石斑鱼和云纹石斑鱼,青石斑鱼因体色为青褐色,故又称青斑,是福建产量较多的一种。
石斑鱼体椭圆形,侧扁,头大,吻短而钝圆,口大,有发达的铺上骨,体披细小栉鳞,背鳍强大,体色可随环境变化而改变。成鱼体长通常在20~30厘米。
栖息环境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习性
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石斑鱼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斑鱼
石斑鱼具体可分为:
海红斑,东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扩展资料
1、繁殖方式
石斑鱼为雌雄同体,具有性别转换特征。首次性成熟时全系雌性,次年再转换成雄性,因此,雄性明显少于雌性。
2、经济价值
石斑鱼属于鮨科、石斑鱼属,是暖水性近海底层名贵鱼类。肉质肥美鲜嫩,营养丰富,深受人们的赞誉,活鱼运销港澳市场,被奉为上等佳肴,供不应求。其价格昂贵,经济价值高。
3、营养价值
石斑鱼蛋白质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
鱼皮胶质的营养成分,对增强上皮组织的完整生长和促进胶原细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称为美容护肤之鱼。尤其适合妇女产后食用。
石斑鱼营养价值很高,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中国四名鱼之一。
参考资料:石斑鱼_百度百科
石斑鱼具体可以分为16种,分别是:青石斑鱼、点带石斑鱼(青斑)、斜带石斑鱼、东星斑、西星斑 、泰星斑 、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 、青斑、麻斑 、金钱斑、杉斑、苏鼠斑、红瓜子斑 、龙趸(巨石斑鱼)。
拓展资料
石斑鱼多栖息于热带及温带海洋,喜栖息在沿岸岛屿附近的岩礁、砂砾、珊瑚礁底质的海区,一般不成群。栖息水层随水温变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于水深10~30米处,盛夏季节也会在水深2~3米处出现;秋冬季当水温下降时,则游向40~80米较深水域。
适温范围为15~34℃,最适水温为22~28℃。适盐范围广,可在盐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石斑鱼为肉食性凶猛鱼类,以突袭方式捕食底栖甲壳类、各种小型鱼类和头足类。石斑鱼喜静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浊。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带,经常多见。个体小的,活跃在浅水域,好动,易钓。个体大的,喜静卧,深居简出,经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石斑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