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松栎混交林在东北长白山林区是以赤松为主的松栎混交林,即上层林木中,以赤松为主要成分(占60%以上),其余为栎树(蒙古栎)及少量桦树、山杨等,林下伴生一些灌木和草本植物。整个植被的特点:
①植物种类少,只有十几种。
②多数为耐旱耐贫瘠的种类,有的是陡坡指示植物如兴安杜鹃、石防风、桔梗等。
③密度及覆盖度均小,草本植物对地面的覆盖投影面积10%~14%,灌木稍大些为20%~30%。
在云南楚雄、中甸地区的松栎混交林,林分中乔木树种为云南松、元江栲、石栎等。林中灌木有两种林分,一种是以滇白珠、乌饭树等形成高大繁茂的稠密林分;另一种是以锥栎、红花马樱、爆仗杜鹃等为主形成相对稀疏的混交林。这种林型多分布在海拔2400~2700米的中高山区,是松茸发生的主要林分(苏开美,2002)。
在云南还有一种云南松和灌木混交林,其组成可分3层:
①高林层,主要由云南松构成,一般遮阴度为40%~50%。
②灌木层,主要为杜鹃花科的多种杜鹃,栎属的灌木林以及矮杨梅等。
③草本与苔藓、地衣层,常见的草木植物有野青茅、羊茅等,此层的生态构成是影响松茸发生的重要条件,地面植物生长繁茂或没有这类植物,均不利松茸的发生(张正富等,1983)。
在川西林区的松栎混交林,是以油松、高山松、云南松与高山栎或少量桦木混交,以松树为第一层,高山栎为第二层,林下草本植物稀疏(鲜明耀,1989)。(2)栎树阔叶林其类型有:
①川西的高山栎林,主要的建群种是黄背高山栎、滇高山栎、川西栎、刺叶栎等,栎林成片分布,林地坡度20°~40°,林高5~20米,林冠整齐,遮阳度60%~70%,林内空旷明亮,栎树与松树相比,具有根系发达,表层土壤密布栎树细根,栎树再生力强,砍伐后3~5年,可萌蘖成约1米的灌丛,6~8月降水量大的年份,可继续长出松茸子实体;同时栎林群落结构稳定,面积大,松茸生长不受栎林树龄的影响(高明文等,1996)。
②云南楚雄、中甸的栎类阔叶林,林分以小乔木和小灌木为主,树种有元江栲、白栎、高山栎、黄背栎、滇南山杨及各种杜鹃,间或有单株云南松出现。郁闭度在50%左右,这种林型也是发生松茸相当重要的林分(苏开美,2002)。(3)云南松纯林主要为云南楚雄、中甸地区在海拔2200米以下云南松人工纯林,树龄为20年左右,郁闭度50%~70%,林下地被植物稀少,伴生有少量厚皮香、黄毛青冈、红栎等乔灌木。松茸多分布在半阳坡面的上部或山脊。云南松侧根集中分布在0~20厘米的表层,须根发达,菌根密集(苏开美,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