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学的研究历来强调不同尺度构造带及其交切对储矿空间的约束。近年来,超大型-大型矿床和矿集区概念的提出,众多矿床学家注意到深和大的构造带对储矿空间的控制。例如,沿克拉通(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的边缘或其邻近的造山带分布超大型矿床(Tu,1995),具深断裂性质的长江破碎带是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的聚矿构造,(常印佛等,1991),超大型矿床与大型构造有关等(翟裕生等,1997)。Kutina 提出(1991,1995),矿床群集于扎根在地幔(mantle-rooted)的区域不连续与克拉通边缘及其邻近的活动带的横向交切地区,它们是造山运动期间,热和岩浆上升以及金属富集的有利通道。
根据中国大陆内成矿带的时空分布及其与被干扰的岩石圈/软流圈系统的时空框架的成生关系,我们强调,岩石圈尺度三维不连续的再活化是大陆内大尺度成矿带的有利储矿空间。例如,中国东部燕山期成矿域呈北东—北北东走向的一个相当宽阔的带状分布,当它与先存的岩石圈尺度不连续叠置并使它活化时,就成为大尺度成矿带的良好储矿空间,具体的成矿带可以是不同方向延伸的,即可以与北东—北北东向的成矿域走向一致,亦可以不同角度与之交切,具体成矿带的展布方向,主要依赖于被活化的先存的岩石圈尺度的不连续构造带(邓晋福等,19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