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融合吸收了多剧种和曲调的优点,是中国最为普及的剧种;得到了世界的承认;吸取了各剧种的优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歌唱,表演于一身。 京剧是我国首都北京诞生的戏.
京剧是在北京形成的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它是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逐渐演变而形成的。徽戏进京是在公元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最早进京的徽戏班是安徽享有盛名的“三庆班”。随后来京的又有“四喜”、“和春”、“春台”诸班,合称“四大徽班”。
京剧的正式形成大约是道光二十年(1840年)以后的事,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版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在角色的行当方面已出现了新的变化,已拥有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第一代演员也已经出现:余胜三、张二奎、程长庚被称为老生“三鼎甲”,此外还有老生演员兼京剧剧作家卢胜奎。程长庚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在融合汉调、徽调并吸收昆曲加以改造和提高方面,比同时期的其他京剧演员作了更多的努力,对京剧表演艺术的形成贡献很大,对后世京剧的发展影响起了很大的作用。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多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以上,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
京剧被称为“国剧”,主要原因是京剧是我国近代传统戏剧文化的代表。我国古代戏剧是一种以剧本文学为中心的戏剧文化。 近代,戏曲文学性逐渐削弱,在戏曲里,演员的表演占据主导地位,看戏主看演员的表演艺术。京剧二百年的历史使这种以演员为中心的戏剧文化得到全面发展。 京剧发展历史几乎就是表演艺术流派的发展史。 许多杰出京剧表演艺术家,他们不仅是舞台上主角,往往还是剧团老板。创作本身也是为演员度身定作,以利于最大限度发挥演员表演艺术。这种戏剧文化发展成熟以后,许多古老剧种都向京剧靠拢,来求得新发展,近年来,京剧艺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重视。美国、日本等国名牌大学还设立专门研究中国戏曲和京剧专业。京剧成为一种文化象征,是绝大多数公认的“国剧”。
国粹指的是指一个国家固有文化中的精华。在中国,国粹指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最富有独特内涵的深受许多时代的人们欢迎的文化遗产。誉满中外的中国京剧、中国画、中国医学,被世人称为“中国的三大国粹”。
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和昆曲曲牌,是近代汉族戏曲的代表。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有200年历史。它的表演艺术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以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它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京剧为什么被称为国粹?
因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
京剧艺术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戏曲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年前的汉代乐舞,到唐代的梨园百戏,再到宋代的南剧,明清的昆曲,都为京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分。京剧形成的过程,也是京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海纳百川的过程。京剧不仅继承了古代戏曲的精髓,还在徽剧的基础上融合了秦腔、汉剧等众多古老剧种的艺术因素和特点。因此,京剧虽然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精神核心却是两千年的中国文化。此外,京剧艺术与诗词、书法、绘画等古典艺术和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相互辉映,比如京剧的简约之美,可以与书法和国画艺术相呼应;京剧的比拟、象征的特色,也是古典文学常用的修辞手法;京剧唱腔中的韵律,和古代诗歌的韵律一致;就连京剧的服装也是综合了唐、宋、明、清等不同时期服饰特点加以美化的成果。所以,京剧已不仅仅是一个剧种,它更是中华文明的百科全书!
首先是因为京剧形成的晚,是距离我们现在最近的一部戏剧,现代人对它的了解最多;而且京剧是发展最成熟的一部戏剧,在京剧里你可以找到最全的戏剧设备与表演方式;另外它融合多家,并非是单独产生的地方性剧种,对全国各地的观众都比较适合;并且它是一种受宫廷官僚推动支持的剧种,有着很强大的影响力;它最最重要的是体现着中华民族“和”的思想,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特色。因而称它为国粹是最适合的!
京剧、评剧、越剧等等剧种都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京剧成为国粹一是京剧比其他剧种地域性更广泛,梅尚程荀京剧流派享全国,二是京剧是唯一以普通话为唱词的曲种自然会成为中国戏曲在国际上的代表,被称为国粹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