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有敏锐的分辨颜色的能力,即“色觉”。白天光线线强时主要靠锥状细胞,其分辨颜色的能力最强;夜晚光线较弱时主要靠杆状细胞的活动,其分辨颜色的能力很低,即所谓“夜不观色”或“灯下不观色”。
至于眼睛为什么能分辨颜色,历来有许多种说法。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色觉的三原色学说。按照这个学说,视网膜上的锥状细胞分三种,各含有不同的感光色素,分别对红、蓝、绿光刺激敏感,三种锥细胞所发生的色觉冲动,由三条不同的神经通路上传到视觉中枢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色觉。
根据实验分析,视网膜上的三种锥细胞,分别含有感红色素、感绿色素和感蓝色素。感红色素对于红光的刺激反应最强,对其他光线的刺激反应则很弱。感绿色素和感蓝色素也是一样。按照各种不同比例混合的各色光线,分别引起三种感光色素不同比例地分解,产生的冲动传入视觉中枢,就可以分辨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彩色电视机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制作出来的。现知人类能分辨的颜色至少有180多种。
色盲、色弱是怎么回事?
临床上发现有些人的色觉异常,即色盲或色弱。前者是缺乏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后者是辨别某种颜色的能力减弱。完全不能分辨颜色的,叫全色盲。这种人不能辨别任何颜色,看到的一切均是深浅不等的灰色。
只是不能分辨一种颜色的,叫部分色盲,这种人较多见。色盲的发病率男性为4~6%,女性为1~2%。色盲多是先天遗传而来。其发生原理可能是锥细胞缺乏全部或部分感光色素。例如只缺乏感红色素时引起红色盲。
色觉异常可以用特制的各种有代表颜色的毛线或色盲图进行检查。另外,色弱的产生也可能由于感光色素合成不足,可继发于视神经炎或视神经萎缩等症。视网膜脉络膜病变也可形成色觉异常。
眼睛分辨颜色主要依赖视网膜上锥细胞。锥细胞除感强光外,还有色觉及形觉的功能。视网膜黄斑部及其中心凹的色觉敏感度最高,越向周边部,色觉敏感度越低,这与锥细胞在视网膜上的分布是一致的。解释色觉形成的理论较多,一般公认的是三原色学说。正常色觉者,锥细胞外节含有三种不同感光色素(红、绿、蓝),各吸收一定的波长光线而产生色觉。感红色素对570毫微米的红光,感绿色素对535毫微米的绿光,感蓝色素对445毫微米的蓝光;对其它波长光线也可重叠吸收,故可产生各种色觉。所以人的眼睛就能辨出各种不同的色彩。
关于视觉。
光是由光源发出的能量物质。是物质运动也是粒子运动。物体吸收能量物质也释放能量物质也是物质运动。颜色是物质的属性。物体反射光颜色物质也释放自身颜色物质。视觉是一个界面。视觉能新陈代谢各种颜色物质产生各种颜色和颜色变化。因此,有光,有物质运动,视觉就产生了各种颜色也产生了像。
经过视网膜的运动他有一个细胞可以辨识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