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是历史上比较波澜的时期,当时也有很多的厉害人物。白起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军事家,秦国的首要将领,可以说是兵家的著名人物之一。他的身份本就高贵,而且有出色的才能,对于用兵非常的擅长。白起年轻时就带领军队征战六个国家,也做出了很多的付出,他的功绩非常突出,在他领兵打仗的十几年里,足足为秦国攻下了将近百座城池,并且有数百万敌人都投降于他。当时的秦王对其非常的重用,并且封给他武安君的称号。白起是当时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一,一生征战四方,却没有过失败,这样的战功使得当时的他在六国都非常有名,在战场上碰到白起的人,都非常畏惧。
白起善于斩杀敌人,有非常大的力量,也曾被人称为人屠,由此可以看出他的手段之狠,并且也是非常德残忍。秦国正是因为有了他不断地消灭六国,才能够使得六个国家不断地衰弱,最终也为秦国后期的统一各国奠定了较深的基础。到了现如今,有很多人对白起的死都不清楚,不明白他为秦国奉献了这么多,为何终究还是被杀了呢。有文学史上记载说,因为白起功绩过于高,所以让他一直这样打拼下去,怕是连赏赐的国土都要是六国的一半了,归结来说还是觉得白起的功劳太大,不想给他太多的赏赐。也有人讨论过,如果当时白起再拿下几个战役,无论是哪个国家,都是会消耗巨大,所以也就意味着,如果再攻打下去,就会收复他国。所以这样呃呃功绩,是秦王无法给予同等的赏赐。有可能因为这一点,他才被杀害。
仅凭着一面之间的讨论,我们根本不可能准确的判断出这其中真正的原因。但是在历史中,我们不能够怀疑的一点就是,历史上也有很多功高震主的事情出现过,这也是对于作为将领最为注意的一点,因此这样的说法也不是漫无根据的。那么我们回看曾经的长平之战时期,在这场战争胜利了以后,白起想要借此机会,将还没有缓过神来的赵国一举拿下,便建议秦王赶快下令。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就是,当时范雎就在秦王的身边,而且范雎时常因为他的功绩突出,而心里非常嫉妒。当这件事被范雎得知以后,他害怕白起再次立功,那么自己就不会被秦王重视。
所以他面见秦王,建议让白起现在不应该继续攻打赵国。当白起得知这个消息以后,非常的生气,白起认为这是拿下赵国的最好时机,如果错过了这次的机会,就很可能在有了。直到过了一段时间,秦王才决定再次攻打赵国,但这个时候的赵国已经恢复了很多,所以再次攻打,也不是非常的顺,这样一来双方的损失也都大大的增加了。当时秦国面对这样的损失,非常需要白起再次返回到现场。这样范雎有从另一方面考虑到,如果再战争还没有胜利之前,是没有任何理由可以将白起杀掉的,但是如果白起再次带领这场战争,并拿下邯郸城,就可以借此机会,利用他功劳过高并且很可能威胁到国家德政权,借此机会将其杀掉。
当时正是需要白起的时候,他却在这个时候生病卧床,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带领的将领是王陵,然而结果却是使秦国军队损失惨重,秦王面对这样地损失非常着急,眼看着军队都接连的失败,决定在这个时候派出白起。当时的白起还因为上次要求他退兵而心存不甘。他认为如果这个时候还继续攻打邯郸,那么一旦被援军包围起来,那就是没有退路。说白了他的意思就是告诉秦王,这场战争没必要再打下去,如果继续的话,也就是败仗,根本没有必要继续了。
秦王当时知道了白起是这样说的,心里非常愤怒,秦王认为你是我的兵,还有你决定这仗该不该继续的道理吗。秦王没有听他得话,而是继续派兵攻打邯郸。然而事情的结果也是一样,依旧是损失巨大。这时候秦王也是非常无奈,只好再次请白起前去带兵。白起也不能再三的拒绝秦王德命令,也只好不情愿的前去现场,显然是不情愿,他说出来秦王当时就应该听他的话,因为不听劝谏所以才导致今天这样的损失,哪能又怪得了谁呢。白起这样的话一说出口,简直就是没有将秦王放在眼里,秦王好在也是一国之主,怎能受旁人如此评价。秦王愤怒之下下诏,让他立刻自杀。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白起性格是非常耿直,如果当时不这样说,或者不传到秦王的耳朵里,也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了。
白起作为战国名将,曾亲自指挥长平之战,但是他的晚年却以一个“冤”字告终,白起的死归功于四个字:功高震主。白起晚年自恃清高,不遵从秦昭王的命令,在秦国战败后反而到处说自己的预言是正确的,这就凸显了秦昭王的愚蠢,最终被秦昭王赐死。
因为秦军出兵攻打邯郸失败以后,秦昭王正生气的时候,白起说了一句,如果当初听他的建议,就不会有今日的下场,惹恼了秦昭王,惹来了杀身之祸。
他是因为受到了猜忌而死的,帝王认为他有谋反的可能,所以将他赐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