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语,人的行为。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布施,财布施和无畏布施。
布施是六度之一,也是六度之首。六度,是大乘修行道的六项主要内容,是菩萨的正道,是摄尽一切菩萨道的总行,是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的途径,也是悟入唯识性的因和果。今仅以六度之首的布施度试作探讨。
布施度,又名檀波罗蜜、檀度、施度。施波罗密,意为布施,即以自己所有,普施一切众生。布施有三种之分:第一种是法布施,即以清净心为人宣说如来正法,令闻者得法乐,资长善根之功。第二种是财布施,此中又分两类:一是内财施,即以自己头目脑髓,以至整个色身施于众生,如释迦如来在因地中行菩萨道,曾割肉喂鹰、舍身饲虎;二是外财施,即以自己所拥有的衣食财物施予有情,令彼不受饥寒的痛苦。第三种是无畏布施,即众生若有种种灾难怖畏之事,能够安慰他们,帮助他们免去内心的怖畏。
布施是大乘佛法六度之中的第一项,种类有三种:法施,财施和无畏施。
六度以布施为首,布施有三种:财施、法施、无畏施,舍财而施名为财施,历代三藏法师说法,令人悟道,称为法施,观音菩萨现神力救众生苦,是无畏施。 (1)指以财物于人。 《国语·周语上》:“享祀时至,而布施优裕也。” 《淮南子·主术训》:“为惠者,尚布施也。” (2)指佛教用语。 梵语da^na,巴利语同。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或为梵语daks!in!a^ 之译,音译为达嚫(嚫又作嚫)、大嚫、嚫,意译为财施、施颂、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以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大乘义章卷十二解释布施之义:以己财事分散与他,称为布;惙己惠人,称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个人吝啬与贪心,以免除未来世之贫困,大乘则与大慈大悲之教义联结,用于超度众生。
如果你知道价格过高,你也怀着布施的心态去购物,当然也是布施。比如到他要了价,你明知道可以还价而没有还价。你就有布施的成分在里面了。一般去早市买水果蔬菜,就要有布施的心理去好了,不去还价,也不要挑挑拣拣的,就是有布施之心之下的布施之行了。
佛教讲的布施,是让人从心里放下贪欲。布施就是送礼,就是帮助别人。不要执着布施的表象。这一点也是布施的最高境界,叫做三轮体空,就是说内没有自己,外没有接受所布施的人,中间没有所布施之物。修一切善法而不落印象!因为这是诸法实相!
我在街上走着,一个乞丐—一个衰弱的老人挡住了我。红肿的、流着泪水的眼睛,发青的嘴唇,粗糙、破烂的衣服,龌龊的伤口。呵,贫穷把这个不幸的人折磨成什么样子啊!他向我伸出一只红肿、肮脏的手。他呻吟着,他喃喃的乞求帮助。我伸手搜索自己身上所有的口袋,但我随身什么东西也没有带。乞丐在等着,他伸出来的手,微微颤抖着。我惘然无措,,紧紧地握了握这只手。“请别见怪,我什么也没带兄弟。”“哪的话,这也是种施舍。”
——节选自:屠格涅夫的小说《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