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安徽怀远人,明朝开国大将,军事将领。
他英勇善战,统军有方,至正十五年(1355年)加入起义军,同年六月,随朱元璋渡江南下,参加采石(今马鞍山市之南、长江东岸)战役,遇春乘小船率先登岸,元军大败,一战成名,升等为元帅。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全歼陈友谅军队。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八月,经过十个月的攻坚战,突破平江城(今苏州),俘虏张士诚及其部下25万人,封鄂国公。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随徐达北伐,洪武元年(1368年)与徐达攻破大都(今北京),使元顺帝北逃,元朝灭亡,在公元1369年攻占元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北),元顺帝逃奔和林(今蒙古哈尔和林)。凯旋而归,途中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以“卸甲风”病暴卒,朱元璋闻讯写诗痛悼:“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陪葬孝陵,葬于南京太平门外。史载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追封开平王,谥号忠武。
于谦(1398年-1457年),明朝大臣。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今浙江杭州)。
生平
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随宣宗朱瞻基亲征。授御史,后官至兵部左侍郎。正统十四年(1449年)秋,瓦剌也先大举侵犯边疆,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不久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京师震动。郕王朱祁钰监国,将于谦擢为兵部尚书,全权负责筹划京师防御。当时,朝廷中许多人毫无战心,正欲迁都南下,于谦挺身而出,驳斥了各种投降主义的论调,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坚持保卫北京,继续抗敌。不久郕王即帝位,为明景帝。十月,也先挟持英宗破紫荆关威胁京师,于谦分遣诸将列阵九门迎敌,并亲自督战,击毙也先弟孛罗及平章卯那孩。景泰元年(1450年),也先乞和,请归还英宗。八月,迎还英宗,安置南宫,称上皇。当时闽浙有叶宗留、邓茂七起义,广东有黄肃养起义,湖广、广西、贵州等地均有少数民族反抗,都被于谦镇压。八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等,趁景帝卧疾南郊,发兵拥立英宗复辟。英宗复位后,以于谦实有功,不忍杀之,徐有贞奏道:“不杀于谦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誉可言?”遂以谋逆罪处死,《明史》载于谦“死之日,阴霾四合,天下冤之”,籍没时家无余资。成化年间,复官并赐祭。葬于杭州西湖三台山麓。留有《于忠肃集》。
戚继光(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代抗倭将领,军事家。山东登州人,原籍河南卫辉。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于闽、浙、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
嘉靖二十三年(1544)袭父职为登州卫指挥佥事。
1555年调往浙江抗倭,任参将,镇守宁、绍、台(今临海)三府。戚继光鉴于明军纪律松弛,素质不良,战斗力低下,至义乌招募农民和矿工4000余名,编组训练成戚家军,成为抗倭主力。此后
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仙居、桃渚等处大胜倭寇,九战皆捷。次年奉调援闽,连破倭寇巢穴横屿、牛田、兴化,闽境倭寇主力被消灭殆尽。因功升署都督佥事。
四十二年再援福建,破倭寇巢穴平海卫(今莆田东南),进官都督同知,升福建总兵。
此后转战闽粤沿海各地,终于解除东南沿海倭患。
隆庆二年(1568年),明廷特召戚继光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总兵官以下悉受节制。16年间他整饬防务,加强战备,修筑御敌台,设立武学,训练将士,编成一支车、骑、步三者皆备的精锐部队,使防御巩固,京师(今北京)安全。后被排挤,南调镇守广东。再后被诬陷夺职。
1588年1月5日卒于登州。
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莅戎要略》、《武备新书》和诗文集《止止堂集》等。因其抗倭伟绩,历来被视为民族英雄。
邓子龙(1531年—1598年),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中国明朝名将,江西省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朝鲜因壬辰倭乱向明朝求援,邓子龙奉命援朝,为水师副总兵。万历二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在鹭梁海战中力战而死,朝鲜水军节度使李舜臣也于此役战死疆场。邓子龙遗体归葬丰城,朝鲜为他立庙祭祀。著有《横戈集》。
李如松(1549年—1598年),字子茂,号仰城,辽东铁岭卫(今辽宁铁岭)人,中国明朝著名将领,辽东总兵李成梁之长子。
生平
万历十一年(1583年),李如松升山西总兵官,后召佥书右府提督京城抚。万历二十年(1592年),率军平定宁夏哱拜叛乱。同年,日本丰臣秀吉派军入侵朝鲜,壬辰战争开始,李奉命为东征提督援朝抗倭,率四万三千余兵渡鸭绿江。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打败日将小西行长,获平壤大捷,乘胜克复开城,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四道皆复,日军退守庆尚、全罗两道沿海城市,双方进行和谈。明军以连战皆捷,颇有轻心,此时有谣传日军已弃王城而遁,如松不疑,便率轻骑直趋碧蹄馆。日军早已埋下伏兵,如松抵碧蹄馆时,日本伏兵四面袭击,明军死伤无算,后明军退守开城。如松遣敢死队从间道潜入龙山,纵火焚毁粮草,日军由于缺粮,退守釜山。兵部尚书石星力主议和,明廷乃命李如松班师,留刘廷王之兵在朝鲜驻守。李如松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师,加太子太保,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李如松喜奇兵偷袭制胜,连战皆捷。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升辽东总兵。次年四月,鞑靼土蛮犯辽东,李如松率轻骑进追击,遇到鞑靼游猎聚会,聚集数万人,如松三千余人不敌身亡,卒年五十。赠少保宁远伯,立祠谥忠烈,以其弟李如梅代总兵官。
李定国(1621年-1662年),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南明武将。字鸿远,宁宇。陕西延安人,一说榆林人。
能征善战,喜读《孙子兵法》、《资治通鉴》,以宽慈著称,与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等四人均为张献忠义子。李定国为安西将军,地位仅次于孙可望。张献忠死后,与孙可望率大西军余部入贵州、云南,组织农业生产,安定社会秩序,团结少数民族,建立西南抗清根据地。永历元年(1647年)与孙可望一同称王,建立政权,并遣使与南明永历朝廷商洽共同抗清事宜。
六年,迎永历帝入贵州,大西军北伐,李定国率东路军,直趋桂林,大败清军,定南王孔有德自焚而死,又击败吴三桂,收复广西;大战湖南衡州,阵斩清敬谨亲王尼堪,尽复湖南。一时间天下震动,西南抗清战局也被扭转。但后来被孙可望所嫉,造成两人分裂,被迫退入广西、云南。曾与郑成功相约会师五羊(今广东广州),由于郑军屡误约期,加之瘟疫流行,连战连败,没能成功。后被永历朝廷封为晋王。十一年,击败孙可望,继续坚持抗清斗争,保卫桂王政权,但因西南军事情报均被孙可望出卖,故屡遭失败。次年,退出昆明。后护送永历帝入缅甸,独自率军返回。后缅甸方面将永历帝送还给吴三桂。李定国得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后,悲愤而死。
李定国于四川人民有惠,死后川中多建“李晋王祠”,而在滇黔之地,“李晋王”的英名与传说也一直流传。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袁崇焕等次之
徐达 常遇春,主要战功是建立明朝
蓝玉 主要战功是明初打败元未在大漠残军
张玉 朱能主要战功是靖难
于谦 主要战功是英宗时期北京保卫战
王守仁 主要战功是正德年间平定宁王判乱
戚继光 主要战功是嘉靖年间平定日本鬼子和隆庆至万历初年镇守蓟门
李成梁 主要战功是万历年间镇守辽东
李如松 主要战功万历年间在朝鲜打败日本鬼子
毛文龙 孙传庭 袁崇焕 左光斗 主要战功是明未抗击清军与平定农民起义
本人最崇拜王守仁的学问,于谦的忠义,戚继光的鸳鸯阵战法
徐达,常遇春,于谦,王阳明,戚继光,李成梁,李如松,蓝玉
于谦、王守仁、戚继光、袁崇焕、徐达、 洪承畴、常遇春、蓝玉、孙承宗、王崇古、李成梁等等
于谦、王守仁、戚继光、袁崇焕、徐达、 洪承畴、常遇春、蓝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