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的30岁是什么概念,那时候的人平均寿命是多少?

2025-04-29 18:05:01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根据民国时期许仕廉《人口论纲要》以及1936年实业部公布的的分年龄死亡率统计结果,古人平均寿命30岁,秦汉时期有多个版本,但也不会超过30岁。而三十在当时正属而立之年。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十而立,也就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就思想境界来讲,孔子将整个人生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四十岁到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较高的境界。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30岁应该是处于一个人人生的前中阶段,属于一个人的青壮年时期。

那时候人的平均寿命有不同的说法,但大体上不超过30岁。但是所谓的平均寿命三十岁不是说那时候的人只能活到30岁,而是由于战争、饥饿、灾荒、医疗落后而导致的人均寿命低。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活到六七十岁还是很容易的。孔子的去世年龄就是72岁。

扩展资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一系列的话,是孔子很自谦地表达自己在学习、理解和运用周礼的过程。十五立志于学习,到七十才能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是个非常谦虚的人,而他的一生极力推行的,就是周礼。而这段话,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说在前面阶段的学习和充实自己修养的基础上,确立自己在为人处事,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原则。

同样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一个阶段,四十不惑,是说用自己的原则在经历许多的人和事后,对自己的原则不惑,而不是说对什么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谓的宿命论,而是明白所谓命运,一切一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应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顺,是说这个时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坏的自己能辨别。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说到了七十岁时的时候,你在为人处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时候就基本不会犯错,而不是说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我们读论语是不能粗心大意,不能片面的从文字上理解,而要深入了解这些话的用意,并把它应用到生活中去。

按照南怀瑾的解说是这样的:

这是孔子的自我报告,为什么孔子在谈到为政,要作自我报告呢?孔子是七十二岁死的。他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他的身世很可怜,父亲去世的时候,他还有一个半残废的哥哥和一个姐姐,对家庭,他要挑起这担子来,他的责任很重。

他说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走这个路子不可。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思想本体范围。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

注意!心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难的。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矩”。

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讲到这里,我们要研究孔子为什么把几十年所经历作人、做事、做学问的经验,要放在《为政》篇里。这经验太重要了,本来为政就是需要人生的经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回答2:

那时候的人均寿命只有二十多岁。

但是和一般想的不一样,平均二十多并不是二十多岁的人就纷纷死亡了。人均这么低主要是大量人口出生后迅速死亡了。那些长大成人的绝大多数能活到四五十(如果没有战争)。七八十的也比比皆是(孔子孟子们)。所以三十岁依然是较为年轻的。

回答3:

楼主您好!

根据百度百科 ,春秋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29岁。

30岁并不算很老。那会的平均寿命低,是因为死亡率高的原因,并不是说长寿的人很少。

回答4:

根据百度百科 ,春秋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29岁。
30岁并不算很老。那会的平均寿命低,是因为死亡率高的原因,并不是说长寿的人很少。

回答5:

据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人均寿命为31岁。因为战乱频繁以及一些自然因素,生理原因。这也是为什么古代人结婚会远远早已我们现代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