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爱思想和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

2025-04-03 11:43:48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自解放以来,将孔儒之道视为糟粕,自此我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信仰不一定是宗教)。
父辈告诉我,中国人信仰共产主义,可是这共产主义太过久远,也有些空洞,现代人有些迷茫了。
看看世界上那些发达国家,他们都是有信仰的:如欧美信仰上帝、日本信仰武士道。我们是不是也该做点什么?
现在的国家领导人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提倡国人学习国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国学所含极为丰富:先秦诸子、汉时儒释道三教并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均包含其中。
千年来,儒学为我国主体,我也认为,儒家文化也非常适合中国人学习的。

仁爱
仁爱是以:仁、义、礼、智、信为基础的一种爱;上级与长辈应当爱护自己的下属和晚辈,下属和晚辈也应当忠于和尊敬自己的上司与长辈。
仁爱是道德的基础,是全社会应当去遵守的。虽然仁爱看上去没有墨子所提倡的兼爱那么伟大,但是兼爱只能作为一种理想,它不符合大多数人的本性。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仁爱。

中庸之道<转帖>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主要是从哲学上讲,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是天人合一。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终于“‘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由于西方科技、经济都较为发达,自从掠强们夹着皮包,以友善的面孔蚕食我们的心灵时,西学也渐渐成为我国的主流。
现在看看我们的身边,人心不古,肉欲横流,我们确实应当坐下好好反思反思

希望能够帮到你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答2:

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处理人际关系,过好人生。

回答3:

仁者,爱人。就是说,所谓的仁,是出于对人的平等和尊重。儒家的现实观是以自我的约束为基本点,《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的“至善”其实就是“仁”的表现。引申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最伟大的思想,是人要明白正确高尚的道义,要明白自己对他人的责任,在于完成自己应尽的义务。
中庸,一是不逾越规矩,二是不过度。
致中和,并不是趋向平庸,平庸是指自我的放弃、不思考、不努力,而是指经过充分思考后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中庸,指的是中道,不偏不依,是一种自我觉察的方法,一切事物都是需要通过中道来理解应化,这就需要有正确的“分辨”能力,知道如何保证“中观”而不落入“分别”的边见和邪见,而生起错误的执著。因此需要保持自我的觉醒,而不是放任自我的主观意见,也不是放弃自我的行为思维。
中道,是种思维和判断的方法,使自我的心更加清晰明确,思维更加敏捷,而后影响自己的行为。只要深入去做,去体验,应该能够达到自强自胜的境界。一切有为的期待、梦想,无不来源于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而中道,就是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我们不偏执,不退缩,完成对自我的力量、心理等基础储备,从而为更高的境界去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