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周梦蝶对庄子的认同与推崇是对其绝对自由思想的肯定,那么他对禅的接受则出于对现实的放逐。的确,他只身入台后,生活坎坷,他也曾为之奋斗过,追求过,但他总觉得现实人世并不是理想所能寄托的地方,便将眼光移向世俗之外,在佛理禅宗中寻求解脱。在台湾众多的现代派诗人中,周梦蝶的诗宗教色彩最为强烈,禅味最重。如《摆渡船上》写道:“人在船上,船在水上,水在无尽上/无尽在,无尽在我刹那生灭的悲喜上/是水负载着船和我行走?/抑是我行走,负载着船和水?”诗以万物相互依存的形象,阐发了禅宗的义理,使有限之物与无限之物沟通;从而瞬间与永恒,有形与无形,悲喜与哀乐,全部融为一体,进入生死同一的化境。正是悲苦的命运才使他找到了禅,也使它的诗充满了禅思与哲理,因此著名学者叶嘉莹称周梦蝶是“一位以哲思凝铸悲苦的诗人”。
尽管周梦蝶对佛学与禅思的亲和,但他并没有沉入宗教的冥思与玄想之中,他是入世的。也正是这样使他的诗作呈现出了一冷一热相互抗衡的两种力量,而这种诗歌风格是台湾诗坛少见的,也形成了其诗歌独特的美学格调。他在著名的《菩提树下》写道: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
所有的眼给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蓝。
……
众所周知,佛家有“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的偈语,而诗句的一开头就是两个问句:“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底一生呢?”由此可见,冷然寂寞的禅思佛理背后是一颗入世的心灵,尤其是“雪中取火,且铸火为雪”中“火”与“雪”意象,不仅具有哲理,而且折射出了更为深邃的情感。正如有的诗评家所说的:“与其说是哲理诗,不若说是一本情诗集,是一份感情的折射,从另一方向横生出来。在理的毁伤下,那情遂更深邃,更凝注……这过程是痛苦,就像《菩提树下》、《囚》、《天问》篇所显示的挣扎,但其中一直要追求的统一与和谐,才是诗人矛盾底面的真正意义。”
《菩提树下》是周梦蝶具代表性的诗作,体现出佛性的灵动。其诗书写流畅、内在气脉起伏,高亢有力,节奏不温不火,诗语气表达有始有终,这首诗的成功,表现在:1、深沉感受淋沥至尽的表叙;2、诗的表达沿袭周梦蝶的一惯手法,带佛性的感悟,并升华;3、成熟的语言,毫无雕饰痕迹,却又自然而然地藏匿着高超的语言处理手法。
读诗是读一个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是对这个世界、生命的感悟,只有发现与探求得出的感受才是超然与真实的。周梦蝶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地剖开自己的内心,而且心无杂念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与周梦蝶的许多诗是相通的,一致的。
人的一生是对生命的思考,在这首诗中,周梦蝶毫不消沉地感受着生命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从疑问到变化又回归到原来,一切都是自然所属,但诗中不飘渺,只有凝重。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一系列疑问,而这种疑问其实隐含着一种回答,这也是周梦蝶的语言表达的优美之处,而且第一段与最末段的疑问是相通的,整首诗妙语连篇、气脉柔和却又深沉连绵。
通过疑问,是给人的思考,展开的天地很大,却又直接,优雅。
“谁在心里藏着镜子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凡在首句用抒情而且妙语的诗人在台湾诗人中很多,余光中、杨沫、郑愁予等常用。而在这两句中,所包含的有“心镜、赤脚“,都可与俗世与脱俗相联系的高洁。赤脚,是指与大地亲密相接触的人,是指对土地、对生命热爱而珍惜的人,更可联想到赤脚仙士。而心镜则是心里的明镜,心智不会迷失,是高智慧而脱尘之人。
在第三句中“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许多诗人都善用复词(即重复运用)达到阅读与感受上的重点。在全篇诗句中,复词的大量运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决定的个性。例如复词中“雪”的运用,在整首诗中有八处。“雪”是白的,心灵的高洁的表现,在俗世中的不凡,在俗世中的超俗。
复词的运用加重了作者的感情,加深了我们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也如同音节添入了节奏感。
这首诗除了自己已经回答的疑问外,还带有哲理性的辨证。我们避开“心镜”与“心魔”(暗示)的猜测,而最大的表现是在这一句。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这是阴阳人吗?这是黑白无常吗?半个面孔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某种辩证?有如一半是冰,一半是火?一半是幸福,一半是悲哀?这种表达看似不经意的出现,实则是周梦蝶一生思考的结果,太极有两仪,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人的疑惑“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问天,是指不清楚的地方。我们的内心善恶两辨,谁又能在善恶中取舍?唯有向善,才高贵。那就是“高处”(高人)、贵人。“蔚兰”——指内心向往的渴望。
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在这里已经表现《菩提树下》当初的菩提树下是不是有人突悟而成仙呢?这种感悟是针对生命,大自然的疑问与追求的结果。
我们随着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已经豁然开朗。在菩提树下,曾有人来过,而且“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说到这里,这首诗已经大白,诗人在后段可以舍去,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最终现出了自己的身影,那就是无论世俗如何,我还是我。
后段不难理解,“几个春天,几个夏天”不就是一生吗?“雪是雪,你是你”“雪即非雪,你亦非你”“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这些重复,大致地讲叙了一生的过程,从出身到死亡,生是洁白的一张纸,毫无污染,在大千世界中。已经不再是自已,雪,也非当初的雪。是指变化,人为适应社会而产生的变化,最后指回归,死后什么也不带走,也是空白。当然,诗中也许指短暂的变化,并没有引伸到一生,但大至是这样。
我们最后看到诗人的表情,“草色的凝望”,一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一切都已看透的样子。而“凝碧”在这里还体现出悲与大爱。草色——指草民,指大众,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足音已远去”表明,最终,我们都会一样。
《菩提树下》是周梦蝶具代表性的诗作,体现出佛性的灵动。其诗书写流畅、内在气脉起伏,高亢有力,节奏不温不火,诗语气表达有始有终,这首诗的成功,表现在:1、深沉感受淋沥至尽的表叙;2、诗的表达沿袭周梦蝶的一惯手法,带佛性的感悟,并升华;3、成熟的语言,毫无雕饰痕迹,却又自然而然地藏匿着高超的语言处理手法。
读诗是读一个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是对这个世界、生命的感悟,只有发现与探求得出的感受才是超然与真实的。周梦蝶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地剖开自己的内心,而且心无杂念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与周梦蝶的许多诗是相通的,一致的。
人的一生是对生命的思考,在这首诗中,周梦蝶毫不消沉地感受着生命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从疑问到变化又回归到原来,一切都是自然所属,但诗中不飘渺,只有凝重。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一系列疑问,而这种疑问其实隐含着一种回答,这也是周梦蝶的语言表达的优美之处,而且第一段与最末段的疑问是相通的,整首诗妙语连篇、气脉柔和却又深沉连绵。
通过疑问,是给人的思考,展开的天地很大,却又直接,优雅。
“谁在心里藏着镜子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凡在首句用抒情而且妙语的诗人在台湾诗人中很多,余光中、杨沫、郑愁予等常用。而在这两句中,所包含的有“心镜、赤脚“,都可与俗世与脱俗相联系的高洁。赤脚,是指与大地亲密相接触的人,是指对土地、对生命热爱而珍惜的人,更可联想到赤脚仙士。而心镜则是心里的明镜,心智不会迷失,是高智慧而脱尘之人。
在第三句中“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许多诗人都善用复词(即重复运用)达到阅读与感受上的重点。在全篇诗句中,复词的大量运用,从侧面反映出诗人决定的个性。例如复词中“雪”的运用,在整首诗中有八处。“雪”是白的,心灵的高洁的表现,在俗世中的不凡,在俗世中的超俗。
复词的运用加重了作者的感情,加深了我们的感受,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韵味,也如同音节添入了节奏感。
这首诗除了自己已经回答的疑问外,还带有哲理性的辨证。我们避开“心镜”与“心魔”(暗示)的猜测,而最大的表现是在这一句。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这是阴阳人吗?这是黑白无常吗?半个面孔意味着什么?是不是有某种辩证?有如一半是冰,一半是火?一半是幸福,一半是悲哀?这种表达看似不经意的出现,实则是周梦蝶一生思考的结果,太极有两仪,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人的疑惑“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问天,是指不清楚的地方。我们的内心善恶两辨,谁又能在善恶中取舍?唯有向善,才高贵。那就是“高处”(高人)、贵人。“蔚兰”——指内心向往的渴望。
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在这里已经表现《菩提树下》当初的菩提树下是不是有人突悟而成仙呢?这种感悟是针对生命,大自然的疑问与追求的结果。
我们随着激动的心情,继续往下读,已经豁然开朗。在菩提树下,曾有人来过,而且“枕着万籁”,“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说到这里,这首诗已经大白,诗人在后段可以舍去,但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最终现出了自己的身影,那就是无论世俗如何,我还是我。
后段不难理解,“几个春天,几个夏天”不就是一生吗?“雪是雪,你是你”“雪即非雪,你亦非你”“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这些重复,大致地讲叙了一生的过程,从出身到死亡,生是洁白的一张纸,毫无污染,在大千世界中。已经不再是自已,雪,也非当初的雪。是指变化,人为适应社会而产生的变化,最后指回归,死后什么也不带走,也是空白。当然,诗中也许指短暂的变化,并没有引伸到一生,但大至是这样。
我们最后看到诗人的表情,“草色的凝望”,一种视死如归,大义凛然。一切都已看透的样子。而“凝碧”在这里还体现出悲与大爱。草色——指草民,指大众,消失在茫茫人海中,“足音已远去”表明,最终,我们都会一样。
这首诗用朴素的心结,优雅的情调,沉厚的心态,表达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悟,流露出诗人清净与看破红尘的豁达胸怀。
对于清渺,古人曾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表达出一种虚空与缅怀之情。在古诗中的高古体现,还有唐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之逍遥。但我们在这首诗里,看到的是踏实的却有脱俗之感,是现代与古人之区别所在,他升华在心中是身在其中而真实面对的超然精神。
附:
菩提树下
作者。周梦蝶
谁是心里藏着镜子的人呢?
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
所有的眼都给眼蒙住了。
谁能于雪中取火,
且铸火为雪?
在菩提树下,
一个只有半个面孔的人,
抬眼向天,
以叹息回答
那欲自高处沉沉俯向他的蔚兰。
是的,这儿已经有人坐过!
草色凝碧。
纵使在冬季
纵使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你依然有枕着万籁
与风月的背面相对密谈的欣喜。
坐断了几个春天?
又坐熟了几个夏天?
当你来时
雪是雪,你是你
一宿之后
雪即非雪,你亦非你
直到零下十度的今夜
当第一颗流星暗然重明
你乃惊见:
雪还是雪,你还是你
虽然结跗者的足音已远去
唯草色的凝碧。
---------------------摘自《湖南作家网》文艺评论
希望满意哦!
《菩提树下》是周梦蝶具代表性的诗作,体现出佛性的灵动。其诗书写流畅、内在气脉起伏,高亢有力,节奏不温不火,诗语气表达有始有终,这首诗的成功,表现在:1、深沉感受淋沥至尽的表叙;2、诗的表达沿袭周梦蝶的一惯手法,带佛性的感悟,并升华;3、成熟的语言,毫无雕饰痕迹,却又自然而然地藏匿着高超的语言处理手法。
读诗是读一个人,一个人内心的思想是对这个世界、生命的感悟,只有发现与探求得出的感受才是超然与真实的。周梦蝶在这首诗中毫无掩饰地剖开自己的内心,而且心无杂念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这与周梦蝶的许多诗是相通的,一致的。
人的一生是对生命的思考,在这首诗中,周梦蝶毫不消沉地感受着生命的历程,通过一系列的变化,从疑问到变化又回归到原来,一切都是自然所属,但诗中不飘渺,只有凝重。
在这首诗中,我们看到一系列疑问,而这种疑问其实隐含着一种回答,这也是周梦蝶的语言表达的优美之处,而且第一段与最末段的疑问是相通的,整首诗妙语连篇、气脉柔和却又深沉连绵。
通过疑问,是给人的思考,展开的天地很大,却又直接,优雅。
“谁在心里藏着镜子呢?谁肯赤着脚踏过他的一生?”凡在首句用抒情而且妙语的诗人在台湾诗人中很多,余光中、杨沫、郑愁予等常用。而在这两句中,所包含的有“心镜、赤脚“,都可与俗世与脱俗相联系的高洁。赤脚,是指与大地亲密相接触的人,是指对土地、对生命热爱而珍惜的人,更可联想到赤脚仙士。而心镜则是心里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