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炽灯将灯丝通电加热到白炽状态,利用热辐射发出可见光的电光源。自1879年,美国的T.A.爱迪生制成了碳化纤维(即碳丝)白炽灯以来,经人们对灯丝材料、灯丝结构、充填气体的不断改进,白炽灯的发光效率也相应提高。1959年,美国在白炽灯的基础上发展了体积和衰光极小的卤钨灯。白炽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研制节能型灯泡。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白炽灯,其结构和部件不尽相同。白炽灯的光效虽低,但光色和集光性能好,是产量最大,应用最广泛的电光源。 日光灯灯管开始点燃时需要一个高电压,正常发光时只允许通过不大的电流,这时灯管两端的电压低于电源电压。这个高电压,就由我们平时所说的跳泡(启辉器)提供。 通电源时,由于启辉器的氖泡内两金属片没有接通,电源击穿氖气导电,这时我们看到氖泡发光,氖气导电时发热,引起氖泡内的双金属片(就是我们看见弯曲的那根)受热后弯曲度降低,同时接通两个电极,通过较大的电流。达到日光灯启动时要求的高电压。之后,由于双金属片接通后氖泡中的氖气不再导电发光,温度迅速下降,双金属片恢复原状,迅速切断电源,这镇流器的电流从较大值突然变为0,产生很高的自感电动势,这个自感电压足以击穿日光灯的水银蒸气,使水银蒸气电离导电产生紫外线而激发萤光粉发光,日光灯管导电后,日光灯管两端电压下降(100V左右吧),这个电压不能再使氖泡导电(氖泡的击穿电压为150V左右)而发光,双金属片也不再接通了,这时,日光灯就能连续发光了。
(1)从价格上说,日光灯附件多,价格比白织灯要高。 (2)从式样上说,日光灯式样单一,不如白织灯的式样多。 (3)从色调色差上说,日光灯电光源的色调偏青白,属冷色,室内有宁静感;白织灯色调偏红,属暖色,室内有暖热感。日光灯电光源有色差,颜色偏紫,在日光灯下观察运动物体易产生闪烁效应;白织灯色差小,无闪烁效应。 (4)从功率上说,日光灯为感性负载,要从电网吸收无功功率;白织灯不吸收无功功率。 但是,在相同功率下,日光灯效率较高,白织灯效率较低。如,40瓦日光灯的亮度比40瓦白织灯的亮高要高。
白炽灯就是以前那种圆圆的发黄光的灯,原理是钨丝被加热到一定温度以后热能转化为光能,从而发光。 日光灯就是一般的玻璃灯管,发白光的那个。玻璃管里面充的是汞蒸气(用来作为气态导体),内壁涂有荧光材料。在灯管两端加上高压会有电子激发出来,撞到荧光物质上发出光来。 这两者很好区分的,看里面有没有灯丝就知道了(有灯丝的是白炽灯)
白炽灯发淡黄光,灯管泡型,日光灯发白光,灯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