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三伏怎么算的?

2025-04-23 04:28:59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都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那么为什么要分这“三伏”天?每一个伏又有什么区别呢?

回答2:

伏天的第一天为夏至往后数的第三个庚日。三伏是从夏至日,阳历6月21日或22日,后第三庚日为初伏,有十天。第四庚日为中伏,有的年是十天,有的年是二十天。

立秋,阳历8月7日或8日后第一庚日为三伏,有十天。这样,三伏就有固定的日期了。按照这种规定,可以算出伏天在阳历的7月中旬至8月中旬。

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进入三伏,地面积累热量达到最高峰,天气就最热。

另外,夏季雨水多,空气湿度大,水的热容量比干空气要大得多,这也是天气闷热的重要原因。七八月份副热带高压加强,在副高的控制下,高压内部的下沉气流,使天气晴朗少云,有利于阳光照射,地面辐射增温,天气就更热。

回答3: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每年出现在阳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气候特点是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国阴历(农历)气候规律,前人早有规定:“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为头伏(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二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三伏),每伏十天共三十天。”有的年份“中伏”为二十天,则共有四十天。

初伏(头伏)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到第四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
  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3后第一个庚日前的一段时间。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农历七月前立秋者,则中伏为10天;农历七月后立秋者,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时间。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初伏有雨,伏伏有雨。”

回答4:

这抹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