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安纺附近地名由来和变迁

2025-05-05 00:48:53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城市的发展变化犹如夏日的风云,常常令人震撼。过去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是因为有更大的辉煌掩盖、摧毁了它。因此,我们的伤感中往往带着一丝欣慰,一点惊喜。
当年乱坟岗,日后的现代化工厂
沿和平路一直往东至尽头,有一处合肥人都熟悉的地方——安纺。
它在合肥东面,一个如今已被城区建筑湮没的地方。这里曾经是一家集纺织、印染为一体的大型企业,是合肥乃至安徽全省纺织工业的重要基地。安纺其实是当时的安徽第一、第二棉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的合称。如今,我们走入那座曾经辉煌过的企业,仿佛感受到那悠久的岁月述说的无限沧桑。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北京会见了当时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上海著名企业家荣毅仁、郭棣活等人,会见中,荣毅仁和郭棣活先生表示,希望在内地投资建厂,发展内地的纺织工业,以实际行动参与国家的经济建设。后经中央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权衡考虑,确定由国家和荣毅仁、郭棣活等其他民族企业家合资在安徽的省会合肥市兴建一座公私合营的大型纺织厂。
1954年7月12日,在上海南京路627号永安大厦十楼,召开了“公私合营安徽第一纺织厂筹备处”第一次会议,宣告安徽第一家大型纺织厂正式开始筹建。筹备会上确定:新厂由国家纺织工业部及上海申新纺织厂、永安纺织印染股份有限公司等私营企业入股投资兴建。会议结束不久,当年的7月下旬,荣毅仁、郭棣活先生冒着高温,亲自前来合肥参与选址勘察,他们走遍了合肥郊外的许多地方,洒下了建设国家的一片热情。当时初定厂址建在如今的合肥公交公司所在地,后考虑到这里1954年发大水曾受洪水淹没,于是厂址又向东面的高岗迁移,最后确定建在合肥东门外2公里处的苗圃地区,并报中央纺织部核定批准。谁也不会想到,当年荒凉的乱坟岗,日后会变成一座现代化的工厂。
按照今天人们的感觉,这里距离市中心不远,处于城市东二环以内,在大发展的合肥城市区划中,早已成了老城区的一部分。可在五十年代的合肥,这里算是郊外了,因为合肥那时实在小得可怜,出了大东门,外面就是农田和村庄。
当时的安徽第一纺织厂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694个限额以内的建设项目,也是合肥当年建设的最大的工厂之一,因此受到安徽省委高度重视,从各地抽调大批干部支援项目建设,并且直接负责管理,甚至安纺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与合肥市委平级,当时的省委书记李任之还兼任安纺的党委书记,可见该厂的级别之高。
五十年代初期,合肥市只相当于一个落后封闭的小县城,公共基础设施很差。为了配合安纺的建设,国家在大别山区加紧建设一批大型水库,一方面治理淮河,另一方面保证合肥市建设项目的用电之需。在城市东门外,修建了宽敞的马路,直通安纺建设工地,并且建成了合肥市的第一条铁路专用线,使合肥东门外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苗圃”这个几乎无法作为地名的名字,被一个崭新的名字——“安纺”所取代。从此,这里不再是穷乡僻壤,而是一座现代化的纺织基地。数千名建设者来到这里,大批的工人进入企业,数以万计的职工家属定居在这片希望的热土上。
1956年11月5日,安徽第一纺织厂开始试生产。半年后的1957年6月5日,这座安徽当时最大的纺织企业正式全面投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激动的心情难以用言语来表达。中央纺织部和荣毅仁先生等人都发来了祝贺的电报,《安徽日报》、《合肥日报》均以显著位置报道了这家纺织印染厂投产。这是合肥人的一件大事,意义十分深远,合肥开始走上了工业化道路。

城市的发展变化犹如夏日的风云,常常令人震撼。过去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是因为有更大的辉煌掩盖、摧毁了它。
时代的发展,许多事物都在淡出舞台
安纺一厂的投产立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根据建厂规划,安纺新厂建设规模为10万纱锭,织机3500台和日产8000匹的印染工场,分两期建设。此时投产的是5万纱锭,1728台织机以及印染配套设备。一年后,安纺二期开工建设,此时项目改由国家投资,成为安纺的一部分。据一些老人回忆,当时纺织二厂的建设资金来源于纺织一厂的一年所得,可见当时这家企业的可观效益。据我们了解,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安纺每年向国家上缴利税2000多万元,并且一直保持合肥市利税大户前10名的地位,为合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文革”开始后,原来相对独立的安徽第一、第二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合并,成立了安纺总厂,于是在和平路上有了一个正式的公交站牌:安纺总厂。以后的岁月中,合肥市政府在安纺总厂的基础上成立了合肥市纺织局,许多与纺织有关的企业都划归该局管辖,这里成了真正的合肥纺织工业中心。
安纺的建设投产,也为安徽省的纺织工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在全省的任何一家纺织厂,都曾得到过安纺这座老纺织企业在人员和技术上的支持帮助,在一些地市的大型纺织企业里,都曾经有过安纺职工的身影。安纺的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影响着安徽的纺织企业,因为这里是新中国安徽现代纺织工业最早的发源地。
安纺的建成投产,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特别是大量来自上海的人们,带来了生活新气象。原来的合肥市相对闭塞,当地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都相对落后,以上海为代表的南方人来此生活工作,使当地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在穿着和饮食上,让当地人学到了许多从未有过的经验。这里的第一代建设者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从上海来内地支援的老师傅、老工人,70年代中期,又有大批的上海下放知青来到这里,如今这里已有了他们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并且形成了一个富有特色的地区。这里的南方人教会了当地人吃螺蛳、吃毛蟹、吃甲鱼,更率先穿着风格各异的花衣裳,当年的安纺人几乎成了合肥时尚的引领者,成就了那个时代这个地区的响亮名声。合肥有“小上海”之称,而安纺则是上海人最集中的地方,在这里的任何角落都能听到南方口音,许多上海话已经渗透到当地的方言之中,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交流。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际国内纺织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城市中其他新兴行业的兴起,以纺织产业为代表的一大批传统产业面临困境,在城市的产业结构中,纺织行业的地位逐步衰退。为了回报曾经为国家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纺织工人,历届合肥市政府的领导都极为关注,想方设法解决安纺的实际问题。1998年4月,合肥市政府与当时的中国华源集团签订相关协议,将原安徽第一、第二棉纺织厂和安徽印染厂交由中国华源下属企业,上海华源投资发展有限公司重组生产。
这是安纺发生巨大转折的时期,在国家产业调整的大局中,安纺人面临着一次艰难的选择,原来的三家企业合并成一家,取名为“安徽华源发展有限公司”,企业仍然生产棉纱棉布,但规模缩小了一半。由于企业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原因,使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狭小,加之中国华源集团在2006年被总部设在香港的华润集团兼并重组,安纺又一次面临着何去何从……
为了彻底解决安纺的历史遗留问题,合肥市政府推进了这里的又一次改革。一方面对当地的危旧房屋进行全面改造,彻底解决安纺人的居住条件。在厂区对面,如今,一排排崭新的住宅楼拔地而起,成为城区靓丽的风景。另一方面,积极与有关方面协商安纺的改制。2007年7月24日,合肥市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华润集团在合肥投资项目协议书》,确定了安徽华源(老安纺)的改革方向。见证了50多年合肥纺织工业历史的安纺,随着“退城进园”的脚步,逐渐淡出这个城市。
2007年11月28日,作为安徽华源(老安纺)改革的配套项目,华润纺织(合肥)有限公司开工建设。2008年4月20日,安徽华源改制正式开始,企业停产,员工身份置换,安纺人又一次面临人生选择。有人带着理想自谋职业,有人放不下那几十年的情结,又投入到华润纺织在经济开发区建设的新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