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选B。
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两摩擦物体并未特指绝缘体
也就是说,可以有导体参与,为什么平时不讲导体呢,做实验时,绝缘体的效果比导体明显,有说服力
导体做这个实验必须要有良好的绝缘,不然摩擦后得到的电荷通过导体和人的手都转移了,也就不能产生效果了.
导体内有大量的自由电子,与其他物体摩擦起,会失去电子带正电,
附摩擦起电的原因:
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
当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哪个物体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弱,它就容易失去电子,使跟它相摩擦的物体得到电子,
②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任何两个物体摩擦,都可以起电。(故C正确)18世纪中期,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经过分析和研究,认为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电,叫做正电和负电。物体因摩擦而带的电,不是正电就是负电。科学上规定:与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相同的,叫做正电;与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相同的,叫做负电(即毛皮失去电子,故A对)。
摩擦起电只是一种现象。近代科学告诉我们: 任何物体都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所组成,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在通常情况下,原子核带的正电荷数跟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相等,原子不显电性,所以整个物体是中性的。原子核里正电荷数量很难改变,而核外电子却能摆脱原子核的束缚,转移到另一物体上,从而使核外电子带的负电荷数目改变。当物体失去电子时, 它的电子带的负电荷总数比原子核的正电荷少,就显示出带正电;相反,本来是中性的原子,当它跟多余的电子结合在一起时,它就显示出带负电。
两个物体互相摩擦时,其中必定有一个物体失去一些电子,另一个物体得到多余的电子。如用玻璃棒跟丝绸摩擦, 玻璃棒的一些电子转移到丝绸上,玻璃棒因失去电子而带正电,丝绸因得到电子而带等量的负电。用橡胶棒跟毛皮摩擦,毛皮的一些电子转移到橡胶棒上,毛皮带正电,橡胶棒带着等量的负电。两个物体上的正负电荷总量是不变的。故D对。
B:摩擦后,金属棒或失去电子或得到电子(看毛皮好金属棒谁更容易获得电子了。一般而言,导电性较强的金属棒会失去电子)。故B不对。
(2):答案选B。
雷电是一种自然放电现象。夏季,高空中有好多云团在不断运动,云团交错运动,相互摩擦,从而产生大量的电荷,形成电场。由于同种电荷相排斥,所以正电荷与负电荷分别聚集到云的两端。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穿过空气放电,使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这便是雷电现象。因为空气的电阻不均匀,电前进的形状大多曲曲折折,形成象树枝一样的光带,这就是闪电。而放电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就是雷声。
B B
1)没有错误答案,道理如下:
A、毛皮和橡胶棒磨擦时.橡胶棒带负电,说明橡胶棒得到了电子,毛皮失去电子,所以毛皮比橡胶棒容易失去电子;
B、手和金属棒都是导体,金属棒和毛皮摩擦时.所带的电很快传走了,所以金属棒不带电;
C、同种材料组成的物体互相摩擦时.它们的电子可能发生得失,所以它们可能带电。如,泡沫塑料相互摩擦时;
D、摩擦起电,并不是创造了电,而是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所以正负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
2)B 道理是:
带异种电荷的云团相遇,发生了正负电荷的中和。
BA(可能是错的......)
C
B
1.c 2.b
czg5698 - 举人 四级 的解释很清楚了,不过对c的解释不敢苟同,同种物质对电子的束缚能力是一样的,怎么会产生电子的得失?不会起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