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 菩萨蛮黄鹤楼 采桑子 重阳 写作背景都是什么啊大神们帮帮忙

要精短的
2025-04-27 19:15:26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1、《菩萨蛮·黄鹤楼》

1927年4月11日,国民党军队缴了上海工人纠察队的枪,次日,又向罢工示威的工人开枪。在长沙,5月21日,何键、许克详开始捕杀共产党员,中共湖南省委退让,取消了10万农军进攻长沙的计划。

毛泽东当时在武汉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在4月27日的中共五大上,毛泽东提出的“迅速加强土地斗争”的建议未能得到讨论。毛泽东准备应付突然事变,把妻子和三个孩子送回了湖南。

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宣布“清党”,国共两党彻底分裂。在大革命失败前夕,毛泽东曾途经武汉,怀以苍凉悲壮之情登上黄鹤楼一吐心曲。

2、《采桑子·重阳》

此词作于1929年的重阳节(10月11日)。此时距离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也有两年了。而此一阶段毛泽东过得并不舒心:红四军第七次代表大会落选,丢掉了前委书记的职务,前委书记的职务由陈毅同志代替。

他的游击战术被冠以“流寇主义”,被指会像黄巢和李自成一样难成大器,而他在会上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必须加强,又被冠以有“形成家长制度的倾向”,遭到部下的反对;

身染疟疾,缺乏科学的医治,并且在永定县苏家坡养病期间差一点儿被捕;红四军第八次代表大会召开,他被担架抬到上杭县城继续养病,却没有恢复前委书记的职务。

当时,毛泽东在上杭县城的临江楼上养病,重阳佳节来到,院子里的黄花如散金般盛开。重阳,一个秋高气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日子,一个把酒临风、月下赏菊、遍插茱萸怀念先人的节日,毛泽东的梦想和现实再一次发生了位移,因而作了此词。

扩展资料:

一、《菩萨蛮·黄鹤楼》

1、原文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2、翻译

多少大河流贯中国, 而潜隐之一条铁路连接南北。 烟云细雨舒卷着迷茫,龟山与蛇山紧锁着长江。

昔日的黄鹤已飞去了何方? 如今这儿只有些游客过往, 我将借酒浇江以表慷慨, 我的心之潮汐胜似滚滚长江的浪涛。

二、《采桑子·重阳》

1、原文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2、翻译

人的一生容易衰老而苍天却不老,重阳节年年都会来到。今天又逢重阳,战场上的菊花是那样的芬芳。

一年又一年秋风刚劲地吹送,这景色不如春天的光景那样明媚。却比春天的光景更为壮美,如宇宙般广阔的江面天空泛着白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菩萨蛮·黄鹤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采桑子·重阳

回答2:

采桑子 重阳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为当年阳历10月11日。毛泽东在闽西征途中,欣逢重阳佳节,触景生情,因成此词。诗情画意,最为浓郁。它写了泞秋的战地风光,写得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宏。使人读过以后,毫无感到肃飒之气,而会受到无限鼓舞。 1927年春,伟大领袖毛主席登临黄鹤楼,写下了不朽的词作《菩萨蛮·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主席写这首词的时候,中国革命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927年4月12日,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公开叛变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进行一连串的大规模血腥镇压。4月15日,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李济王等,也采取了同样的反革命行动。4月25日,蒋介石调动皖北等军队威胁武汉,使武汉处在反革命的四面包围之中。 此时,毛主席在武汉领导讲习所的学员对蒋介石为代表的一切反动派进行反击,强烈要求惩办蒋介石。4月27日,中国共产党在汉口召开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在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集团的操纵把持下,剥夺了毛主席在大会上的表决权。毛主席提出的加紧组织领导工农运动和工农革命武装,建立农村革命政权,以挽救革命等正确提案,都被无理拒绝提交大会讨论。党的五大对陈独秀的投降主义危害性缺少深刻的认识,陈独秀在党的五大仍然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毛主席挥毫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