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说一下汉朝的李广 对李广的死是什么看法 在讨论李陵的所作所为 谢谢

请不要转网上的资料 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2025-04-25 20:40:03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李广 我尊敬他 在他后世也有不少诗人作诗而纪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可叹啊 怜其将军苦战沙场 哀其将军命运不济 哭其将军死的悲壮 恨其将军之后人不保李家名节 可李广的死归罪于汉武与卫青我不认同 李广死他自己要付全责 我们知道就是在今天的公司办公室里新来的人站队就很重要 站错队你就废了 可李广在他第一次可以有机会封侯时 却站错了队 糟到景帝的猜疑而没能封侯 不光如此 这次站错队还影响他一生 这就活该啦 虽说你是武将但也得有政治头脑阿 再一个李广命运不好 卫青第一次领军 李广也领相同数目军队出征 可李广背啊 遇到匈奴主力 被俘虏 还得说李将军武艺高超 得已逃回也因此匈奴人畏称其飞将军 要是卫青被俘虏 还逃的回来吗 可是卫青代表的是武帝的战略思想--“活用骑兵 长途奔袭 主动出击”李广是防守型的 (文皇帝就说李广啊你生的晚啦 要是高祖时 你当万户侯都不为过啊 文皇帝对匈奴的态度是什么 韬光养晦 和亲 武帝呢 是用骑兵主动出击 以攻为守 李广就不会这么打仗) 所以在武帝时 可以说 李广已经没有价值了这也是他在武帝时不得封的一个原因 古时皇帝迷信 好占卜 遇到难事就占卜 武帝还喜欢神仙 总祭祀鬼神 希望自己也成仙 有诗为证:“武帝好神仙 烧金得紫烟” 所以武帝特别信命 说李广命奇数 不祥 而不用他 其实前面也说到就是用他他也当不了主角 当个配角吧还命运不好 在把事情搞坏呢 所以武帝不用他 李广多次请求出战 无奈 让他去吧 但武帝告诉卫青 不要李与单于对敌 怕李命运影响全局 李广为什么要请求出战呢 为啦脸面啊 都封侯了 我都快入土啦 这最后一个机会说什么不能放过 结果大家都知道 李被调走还迷路 (迷路 真背 真是命里奇数)李广自己知道在没机会啦 何况他不知道武帝的暗旨 怨恨卫青旬私(心想 卫青可以调一次就会有第2次 让他朋友心腹得功 我还说什么呢) 心胸狭窄些 想不开 寻短见 关于李心胸狭窄有事为鉴 --:(李广在家闲居期间,常与颖阴侯灌婴的孙子灌强到蓝田南山中射猎。曾有一次在夜间带着一个随从骑马外出,跟别人在乡间饮酒。归来时路过霸陵亭,霸陵亭尉喝醉了酒上前呵斥李广不让通行。李广的随骑说:“这是前任的李将军。”亭尉说:“就是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将军!”于是就扣留了李广等人,留宿霸陵亭下。过了不久,匈奴攻人辽西,击败了韩安国的军队。于是皇帝召李广,封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武帝,准许派遣霸陵亭尉一同前去。到了军中李广就把亭尉杀了,) 所以说李广死不能归罪 武帝和卫青
在谈李陵 你为什么不战死 以成名节啊 你都坚持到弹尽粮绝 就不差个死嘛 军人不死在沙场 死在病榻上最悲哀 你一死可以成其名节 保其祖李广之名节也 你投降 岂不玷污李广的威名 李广不就是为了争口气为了自尊 为了荣誉而自杀的嘛 你做为后代不保全他的名节 有你这样的后人李广白抹脖子了 至于说到李陵什么在匈奴怎么不合作 不卖力 怎么刺杀李绪 什么什么的 有什么用阿 毕竟是娶了单于的女儿为妻 做为汉人投降匈奴的也不少 可你不能阿 你祖上李广一生都在抗击匈奴 你却投降了 死后有何脸见李广

回答2:

我不同意楼上几位的说法.

李广作为西汉的一代功臣,他的死的确悲壮,让人扼腕.但是,我不认为他的死,卫青应该负责任.许多历史人物,特别是民众公认的英雄人物的死,其实都是跟他们自身的性格分不开的.例如岳飞,其死虽冤,但却是因为他屡次自恃功高,忤逆宋高宗,甚至在高宗立嗣的问题上,指手画脚,才最终使高宗痛下杀心,与秦桧密谋害死了他.

司马迁曾评价李广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这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瑛。'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司马迁是在赞扬他。但是,作战勇敢,沉着、机智,却不能掩盖他在管理上心胸狭隘,处事不宽宏。他的功绩多数是以个人勇敢换来的,常常是局部胜利而整体失败。在他个人优秀功绩的背后,是士兵们大面积的伤亡。

而卫青却不是,他作为皇亲国戚,作为将领,从来与士卒都是平等的。十年征战,战功赫赫,但每次受封都不忘与他浴血奋战的将军,河南之战大捷后,诚恳地对汉武帝说:“胜利是将士们英勇奋战的果,我这样无功受禄,今后如何激励将士们奋力作战呢?”象老子所说那样:“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就像楼上说的,我权且认为是真的,李广作为部将,与大部队失散,耽误了军期。难道作为主帅的卫青不应该过问吗?何况卫青并没有责难,还是派人带着酒和粮食来问询的,而且几次三番。为什么李广不能直言相告呢?这难道不是心胸狭隘吗?不论什么原因,失职在先,主帅过问一下,乃至责罚都是应当的。为什么到了李广这儿就不可以了,还成为了他自杀的理由?难道就因为他比卫青年长,比卫青资历老,且在过去战功卓著?

我觉得李广应该属于那种桀骜不逊的人。这种人是民众心中纯粹的英雄。因为他们做了别人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但是,永远不会是统治者或者上级心中的“好人”。谁也不会喜欢有一个成天和自己作对的属下。因为,如果真像楼上说的,是卫青和武帝密谋害死了李广,我也觉得不足为怪。但是我仍坚信:卫青那样一个人能与兵平等的人,是不会参与其中的。

至于李陵,我倒觉得他的遭遇有点值得人们同情。据史实说:天汉二年(前99)率步卒5 000出居延击匈奴,行至浚稽山(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中段),为匈奴单于3万兵马包围,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引军士出战。前行者持戟盾,后行者持弓弩,斩杀匈奴数千人。单于召左右兵8万余骑反攻,李陵且战且退,引兵缘故龙城道行进,行至大泽中,匈奴于上风纵火攻,李陵令兵士纵火自救。又战于丛林,单于数战不利,欲败走,会陵军侯管敢投降匈奴,密告李陵军中实情,称汉军后无救援,射矢且尽,建议以精骑追击。单于大喜,遮道急攻,矢如雨下。汉军困于山谷,处境危险,士卒3 000余人,以车辐、短刀相战,死伤惨重。李陵遣散兵士,自己被迫投降,在匈奴20余年。元平元年(前74)病死。

被敌人包围,又被部将出卖,还苦等援军不至。除了投降,他已经没路可走了。同情归同情,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好像是缺少必要的职业道德吧。打不过了,就投降!难怪武帝闻讯会大怒,迁怒于他的家人。“马革裹尸还”好像才是职业军人最好的归宿。像《亮剑》里的李云龙,那才是个好汉!!

回答3:

李广(?—前119年)是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南)人,西汉著名军事家。李广的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有“飞将军”之称。李广前后与匈奴作战四十多年,却终得不到封侯,当年同他一起为郎中的堂弟李蔡,人品才能不及中等,名声也远在李广之下,却连连得封,元朔五年为轻车将军,后封为乐安侯,元狩二年中,代公孙弘为丞相。李广的许多部下也被封侯,而李广却未得爵邑,官职也没有超过九卿。《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言“自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

元狩四年(前119年),大将军卫青与骠骑将军霍去病深入漠北打击匈奴。李广多次请求随军出征,武帝认为他年老未被启用。直到元狩六年才被任命为前将军,随卫青出征。出塞,卫青得知单于的驻扎地,卫青决定自率精锐部队袭击单于。而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出击。东路道远,而且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青曾暗中受到武帝的嘱咐,认为李广年老又命数不好,不要让他与单于正面对阵。这时候,卫青的好友公孙敖新失掉侯爵,担任中将军随大将军出征,卫青想给他立功机会,所以把李广调开让公孙敖与自己一同与单于对阵。 而李广的部队因无向导,迷失了道路,落在大将军后面,耽误了约定的军期。回师后,卫青派长史拿了干粮酒食送给李广,顺便问起李广等迷路的情况。李广不予回答,卫青又派长史紧催李广的幕府人员前去听候审问。李广说:“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吾今自上簿。”(《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广回到军部,对他的部下说:“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史记·李将军列传》)言毕引拔刀自刎。
所以,可以说,李广的死是汉武帝和卫青两个造成的。

至于李陵,他也是无可奈何。李陵之败,主要原因在于李广利的援军迟迟不至。然而李陵以五千军士力抗匈奴八万骁勇之敌,坚持近十日,不可谓非奇迹,不可谓不尽力。而汉初自汉高到汉武,对功臣一直是很克薄的。汉武数次听信谗言,一致李陵于绝地,再则族之使其气绝;汉武之不仁,可知矣!所以,就算李陵不投降,估计也是被害死的事。

回答4:

李光很郁闷的,按史料分析,实质上是被卫青给害死的。
李卫不和,而李又从卫,卫青援兵不至,李广兵败,忧愤而死。
想发泄都没有办法,真是可怜

回答5:

李广这个人首先他命运不好 ,不是碰上单于主力, 要是就是匈奴好几倍围攻他 所以经常的战败 , 在加上武帝也不怎么信用他 所以他的士兵的装备比卫青的弱好几倍 . 所以我任为他是个悲剧英雄形象 应该说武帝和卫青是间接害死他的 李陵的所作所为真是破不得以,他投降匈奴我个人是很同情他的 司马迁也为了他的事遭受了宫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