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经济”指的是资产(股票、房地产)价格超常规上涨为基本特征的虚假繁荣,其直接原因是不切实际的高盈利预期和普遍的投机狂热。
“泡沫经济”从表面上看与一般的经济高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有本质区别。经济高涨是以正常的需求和投资为基础的,并且是一种周期性现象,但“泡沫经济”是由虚假的高盈利预期和投机行为带动起来的,繁荣往往是昙花一现。经济高涨不仅存在资产价格的上涨,国民收入也同时增长。但在“泡沫经济”中,资产价格迅速膨胀,但国民收入增长较慢,两方面形成巨大的反差。经济高涨时期的交易活动特别活跃,同时生产也很活跃,因而伴随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在“泡沫经济”中交易活跃,但生产停滞,尤其是长期投资部门不景气,实体经济发展不快。所以“泡沫经济”是“吹”起来的,实际上并无多大经济实绩。
“泡沫经济”会导致不健康的国民心理,大大有害于经济发展。
互联网泡沫(又称科网泡沫或dot-com泡沫)指自1995年至2001年间的投机泡沫,在欧美及亚洲多个国家的股票市场中,与科技及新兴的互联网相关企业股价高速上升的事件,在2000年3月10日NASDAQ指数到达5132.52的最高点时到达顶峰。在此期间,西方国家的股票市场看到了其市值在互联网板块及相关领域带动下的快速增长。这一时期的标志是成立了一群大部分最终投资失败的,通常被称为“.COM”的互联网公司。股价的飙升和买家炒作的结合,以及风险投资的广泛利用,创造了一个温床,使得这些企业摒弃了标准的商业模式,突破(传统模式的)底线,转而关注于如何增加市场份额。
互联网发展太快、太神奇、也太刺激,超出了人类理解的范畴,于是使用“泡沫”一词来形容,自然最安全、最恰当。但是,互联网本身似乎蕴含着无穷尽的内涵,远远超过了我们目前的最大胆的估计和预见。因此,看互联网,左看右看都不一样,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新发现。同样,对于互联网泡沫,我们的观点也必须跟着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思维也需要时不时调整速度与频率,尽管它是世界上惰性最大的东西。静态地、一成不变地看互联网必然成笑话,有时甚至需要不断否定自己。比如,一年前,我对互联网泡沫一说十分赞同,半年前,变成了半信半疑,而今我则越发坚定地认为:互联网不是简单的泡沫。虽然互联网领域跌荡起伏,一波一波,颇有泡沫的嫌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