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马拉雅山是地球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系,它耸立在青藏高原南缘,是一条近似东西走向并向南延伸的弧形山系。西起帕米尔,东到雅鲁藏布江的大拐弯处,长约2500千米,分布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境内,主要部分在中国和尼泊尔交界处。它由许多平行的山脉组成,由北向南分为柴斯克山、拉达克山、大喜马拉雅山、小喜马拉雅山和西瓦利克山等,主脉以大喜马拉雅山最为高峻。喜马拉雅山平均高度6000米以上,为世界上任何山系所不及。它拥有8000米以上高峰14座,7000米以上高峰40多座。其中,位于我国与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地质学家认为,这条山系的各山脉,是因为地壳隆起时把一个被称为“古地中海”的古代深海海沟里极厚的沉积岩层推出海面而形成的。据学者考证,7000万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到了3000万年前,因为造山运动,南方的印度板块与北方的亚欧板块相互碰撞,交叠相挤,使喜马拉雅山不断抬高。到了300万年前,已上升到3500米,而近10万年以来,上升更快,平均高度今已达到6000米以上,现在还在继续上升。喜马拉雅山骤然隆起,构成一道凌空屏障,阻挡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造成青藏高寒干旱的气候,一直影响到中国大西北。早期喜马拉雅山脉和今天的阿尔卑斯山差不多高,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的呢?瑞士地质学家海根认为,喜马拉雅山脉庞大的结晶岩石主脉不断升髙,是因为板块的不断挤压,逼使此核心区的岩石向上升。而其他地质学家认为,结晶岩石山峰惊人上升,是地球不停走向“地壳均衡”的反应若地壳某处下降,另一处就会上升。至于哪种说法更合理,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喜马拉雅山山脉为什么世界最高
为什么在喜马拉雅山山脉这个地方,形成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世界上的科学家们始终没有找到答案。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德干玄武岩高原和世界上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仅有一条恒河之隔,这难道是巧合吗?如果这是巧合的话,那么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体积和印度德干高原上的玄武岩的体积加上印度大平原(印度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总称)上的玄武岩的体积之和相等,这难道也是巧合吗?喜马拉雅山山脉宽350公里,平均高度6公里,山脉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以喜马拉雅山山脉的横截面积为1050平方公里。喜马拉雅山山脉的长度为2450公里,所以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体积为257万立方公里。印度德干高原的面积为50万平方公里,玄武岩的厚度为2公里,体积为100万立方公里;印度大平原的面积为80万平方公里,玄武岩的厚度为2公里,玄武岩的体积为160万立方公里。德干高原和印度大平原玄武岩的体积之和为260万立方公里,这和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体积257万立方公里相等。也许有人要问,印度大平原上并没有发现玄武岩层。其实在印度大平原的300m——1800m沉积层下,一定存在玄武岩层,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而已。
那么为什么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体积与德干高原和印度大平原玄武岩的体积之和相等呢?地球膨裂说认为,6500万年前,由于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不断衰变,释放热量,地球内部压力加大,地球在喜马拉雅地区发生膨裂。裂口北侧的板块(亚板块)边缘,在北侧欧亚板块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向上弯曲翘起逐渐形成喜马拉雅山山脉。这和蒸裂的馒头表皮向上弯曲翘起一样。因为欧亚板块面积最大,所以表面张力最大,形成的喜马拉雅山山脉世界最高,形成的德干玄武岩高原世界最大。
地壳均衡理论认为:“在高山地区,较轻的地壳上层岩石向下凸出,整个地壳也深深地没入较重的地幔中,也就是说,高山底下就像有反山根。山根的深度远大于山体的高度”。喜马拉雅山山脉在逐渐崛起的过程中,在山脉的下方必然形成反山根。反山根深入地壳下的岩浆之中,必然使岩浆涌出地表,覆盖在印度大平原和德干高原之上。涌出的岩浆体积必然等于反山根的体积,因为反山根的体积等于喜马拉雅山山脉的体积,所以涌出的岩浆体积也就等于喜马拉雅山的体积。这就像装满水的盆中放一木块,溢出的水的体积必然等于木块没入水中的体积一样。由于地壳下的岩浆大量涌出,地壳下的压力降低,印度大平原地壳必然下沉形成平原。这和大陆内部的山盆耦合机理是一致的。由于德干高原没有下降,印度大平原地区下沉成平原,德干高原相比之下变成了高原。
以往地质学家们认为,德干高原的玄武岩台地是在中生代(地质年代的第四个代),约开始於2.3亿年前,结束于6700万年前)末期形成的。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地质学家丹卡恩和派尔两人成功地测定出了德干高原玄武岩形成的准确年代。他们从2000米厚的岩层下部到表层,采集了连续岩样,测定了其中的氩同位素之比,计算结果显示,德干高原的玄武岩是6660万年前到6850万年前形成的,而且最下层熔岩与最上层熔岩之间没有明显的年代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德干高原的玄武岩和喜马拉雅山山脉是6500万年前形成的。
海洋曾经覆盖过整个地球,但由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分11次逐步退出。发生于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是第五次也就是最后一次造山运动,这次造山运动使海洋最后一次从大陆上彻底退出。 由于地球发生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洋从大陆上逐步退却,使大陆面积增加、气候干燥、土地干旱,一部分生存方式和生殖方式不适应新环境的物种灭绝了。而其中生殖方式的不适应是造成物种灭绝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因为物种的生殖方式是不会改变的。我们从两恓动物进化成爬行动物,爬行动物进化成哺乳动物的物种进化的过程也可以看出,两栖动物的在水中受精,到爬行动物的卵生,再到哺乳动物的胎生,生殖方式的进化才是物种进化、灭绝的决定性因素。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呢?恐龙就是在这次65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中灭绝了。恐龙在繁殖季节经过交配后,“夫妻”双方便忙着筑巢产卵。他们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寻找松软的土地,用带爪的前肢在地上掘出一个圆形的坑来,扒出的泥土垒在坑的周围,使坑的周围隆起,高出地面,其形状就像一个火山口,可以防止雨水流进窝里。挖好坑后,再填上一些松土,接下来恐龙“妈妈”蹲在巢上产卵。产完卵后,再用一层薄土或植物叶片把蛋盖起来。然后这些将要做父母的恐龙便轮流守侯在窝旁,直到孵出幼恐龙来。恐龙下蛋后,用土埋上,靠阳光孵化。恐龙蛋的孵化,一靠温度,二靠湿度。温度过高,胚胎发育过于迅速,胚胎死亡增加;湿度过低,将加速蛋内水分蒸发,造成失水过多,引起胚胎和壳膜粘连而导致胚胎死亡。由于造山运动,海水退去,气候变得干燥,气温升高,土地干旱,土壤的湿度下降,造成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我国天文地质工作者徐道一说:“在我国的白垩纪末沉积层中发现有成堆的没有孵化的化石恐龙蛋”,这便是很好的证明。由于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最终导致恐龙灭绝。
那么为什么有的卵生爬行动物没有灭绝呢?这是因为它们虽然都是卵生的,但它们产卵的地点是不同的。恐龙的卵产在地势较高,而且向阳的地方;蜥蜴的卵产在温暖潮湿而隐蔽的地方;龟通常用后脚挖坑,浆卵产于洞中。从产卵的地点我们可以看出,恐龙的产卵地点,受干燥和土壤湿度低的威胁最大,所以恐龙由于地球膨裂,形成造山运动,使海水从大陆上退却,造成气候干燥,土壤的湿度降低,使恐龙蛋不能正常孵化而走向灭绝,这就是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
作者:赖柏林
应为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互相挤压,使接触部分向上隆起形成山脉,直到现在它还在应为地质作用继续升高
喜马拉雅山脉是由印澳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块仍在以每年大于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动,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不断上升中,同时还处于板块边界碰撞型地震构造带上。
据地质考察证实,早在20亿年前,喜马拉雅山脉的广大地区是一片汪洋大海,称古地中海,它经历了整个漫长的地质时期,一直持续到3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纪末期,那时这个地区的地壳运动,总的趋势连续下降,在下降过程中,海盆里堆积了厚达30000米的海相沉积岩层。到早第三纪末期,地壳发生了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在地质上称为“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地区逐渐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经地质考察证明,喜马拉雅的构造运动至今尚未结束,仅在第四纪冰期之后,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还在缓缓地上升之中。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所有这些山脉都是在过去6500万年间由造成地壳巨大隆起的环球板块构造力形成的。
大约18000万年以前,在侏罗纪,一条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与整个欧亚大陆的南缘交界,古老的贡德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贡德瓦纳的碎块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000万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亚板块逐渐将特提斯地槽局限于自身与欧亚板块之间的巨钳之内。
在其次的3000万年间,由于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冲的印-澳板块推动起来,它的较浅部分逐渐干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边际山脉(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并升高到足以成为气候屏障。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为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所夹峙。自早第三纪以来,各个板块相互碰撞,对中国现代地貌格局和演变发生重要影响。自始新世以来,印度洋板块向北俯冲,产生强大的南北向挤压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马拉雅山地,这次构造运动称为喜马拉雅运动。喜马拉雅运动分早、晚两期,早喜马拉雅运动,印度洋板块与亚洲大陆之间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发生强烈碰撞。喜马拉雅地槽封闭褶皱成陆,使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合并相连。与此同时中国东部与太平洋板块之间则发生张裂,海盆下沉,使中国大陆东部边缘开始进入边缘海-岛屿发展阶段。
尤其重要的是发生于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马拉雅运动。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三大板块的相互作用下,发生了强烈的差异性升降运动,中国地势出现了大规模的高低分异。差异运动的强度自东向西由弱变强。由于印度洋不断扩张,推动着刚硬的印度洋板块,沿雅鲁藏布江缝合线向亚洲大陆南缘俯冲挤压,使喜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这种以小的倾角俯冲于亚欧板块之下的印度洋板块持续向北的强大挤压力,在北部遇到固结历史悠久的刚性地块(塔里木、中朝、扬子)的抵抗,产生强大的反作用力,使构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壳的重叠,上地幔物质运动的加强和深层及表层构造运动的激化,导致地壳急剧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积大幅度急剧抬升,于是形成雄伟的青藏高原,构成中国地形的第一级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