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

2025-04-27 12:39:5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该构造体系的主体大致位于北纬40°~43°之间,在局部地区展布较宽或较窄,走向上亦有所起伏和偏转。它在中国境内绵延达4000km左右,是一个横贯中国北部的非常显著的构造带,在地貌上反映极为明显,在地质历史上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它的西段包含整个天山山脉及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阿赖山、吉尔吉斯山脉;向东至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覆盖,经雅布赖山北与中段相接,大体沿中蒙边境南侧展布,经狼山、白云鄂博、阴山、大青山一带,过大马群山而与燕山相连;再东被下辽河槽地压抑在新生界之下,但物探资料表明其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在铁岭地区亦有所显露;再东过辽东、吉林南部经朝鲜北部入日本海,有日本海深海槽与之对应,构成其东段,日本北海道与本州岛以北地带,均有其踪迹可寻。

这一体系的组成特征之一是基底岩系广泛裸露,太古宇-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组成的岩块和岩片沿此带断续分布,与之相应的中酸性岩体、岩带和混合岩带显露良好,它们共同组成了阴山-天山纬向构造带中的古老结晶基底。中、新元古界沿带显露亦良好,但从岩相建造、变形变质特征看,天山-北山段(可能包括阿拉善地块)中、新元古界褶断变形变质强烈,它们是经晋宁运动形成的区域性的褶皱基底;而阴山-燕山段则有着不同的发育历史,这个带及其以南地区为华北地块,中、新元古界为稳定的盖层沉积,直至印支运动前本区无明显构造变形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长期处于较稳定的沉积和抬升环境。西段和东段、中段经过晚华力西-印支运动逐步形成统一的阴山-天山纬向构造体系,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使该体系得到加强和发展。由于它们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和包容了一些老的岩块、岩片,也归并了一些早期构造形迹、形体,再加上后期其他构造体系广泛的复合、改造,因而使其结构复杂化,变形多样,韧-脆性变形发育,低温高压动力变形变质带规模较大,且保存良好。这里仅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地段作一概略介绍。

2.1.1.1 天山构造带

在新疆境内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简称天山纬向构造带)的空间展布总体向北挪动了约100km,该段大体介于北纬40°40′~44°之间,个别地段更靠北一些。该带处于准噶尔地块与塔里木地块间,近东西向展布,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继续西延,向东经新疆、甘肃北山,被巴丹吉林沙漠所掩盖。天山纬向构造带具有复杂的结构,除东西向主干构造形迹、形体外,与之斜交的两组北西-北西西向右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和北东-北东东向左行扭性、扭压性断裂带比较发育,规模也较大。它们主要由东西向压性构造带的两组扭裂面发育而成,早期的呈北西西和北东东向,晚期的呈北东、北西向伸延。另外,还有北西西向的西域构造体系与之复合。这个带归并和包容了一些前古生代形成、现今呈近东西向展布的构造形迹、形体(它们沿复背斜带轴部断续出露),以及一些东西向的岩石圈深断裂带。同时有一些近东西向中新生代盆地和槽地沿带断续相循,组成东西向复式向斜带。依其发育历史和展布特点,自北而南大致可分为: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等二级构造带。

①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褶带

该带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为天山纬向构造带之南缘断褶隆起带。地表部分西起库尔勒经库鲁克塔格、星星峡,至甘肃马鬃山五道明以东,隐伏于巴丹吉林沙漠之下,再往东与内蒙古阴山隆起带相连接。区内出露的最老结晶基底岩石为托格杂岩。其下部由一套中-深变质角闪岩相组成,其上为古元古界兴地塔格群不整合覆盖。兴地塔格群原岩为中-基性火山岩和陆源碎屑岩。太古宇-古元古界中的褶皱、片理、片麻理多为近东西向展布。新元古界青白口系和震旦系在本区都有出露,青白口系帕尔岗塔格群为稳定型浅海台地相砂岩、含叠层石白云质灰岩。其中以北山地区出露较全。

早古生代广泛接受浅海碳酸盐、炭质、泥质沉积,底部含磷、铀、钒等较高,中奥陶世后,库鲁克塔格南-方山口带为巨厚浊积岩,马鬃山复背斜南北两侧下部以笔石相为主,上部以头足类及三叶虫为主,均属华南生物群;志留系为活动型含笔石页岩建造,向上过渡为海陆交互相至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与泥盆系中、下统类磨拉石建造为过渡关系。在泥盆纪末本区褶皱固结而成为相对稳定的陆壳,晚古生代到中、新生代长期处于相对隆起状态,只在库车、轮台一带局部下沉,形成拉伸-断陷盆地沉积。但在北山地区石炭系为活动型海相沉积,以碎屑岩、灰岩、火山岩为主,厚度达6000m以上,表明石炭纪似乎尚未形成统一的东西向沉积环境。早二叠世为海相中基性-酸性-基性火山岩。晚二叠世陆相火山岩以中酸性为主,中基性次之,主要发育在北山南部,分布在柳园-大仓褶皱带内,受断裂控制,形成长达100km的火山岩带。

本带内侵入岩十分发育,超基性、基性、中酸性及碱性岩均有出露,但花岗岩占绝对优势。

②哈尔克山-巴音布鲁克褶断带

该带处于伊宁盆地以南,塔里木北缘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断带之北,向西经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伊赛克湖-纳轮河和吉尔吉斯山一带继续向西延伸。在中国境内,其主体西起汗腾楚里峰,经哈尔克山主脊,向东至巴音布鲁克附近,被西域系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大体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北亚带——那拉提亚带;南亚带——巴音布鲁克亚带。

③巩乃斯-新源坳褶带

它包含了巩乃斯坳褶带、伊宁山间坳陷带,是发育在伊宁地块陆壳基底上的晚古生代坳褶带和中生代坳陷带。早古生代该带长期处于隆起剥蚀状态,中-新元古界之上有震旦纪冰碛层所不整合,缺失上震旦统-奥陶系,只在隆起带南部边缘有少量志留系中-上统;泥盆纪继续处于剥蚀阶段;石炭纪开始进入裂谷发展时期,早石炭世形成陆相及海陆交互相的碎屑岩及中酸性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在乌孙山一带发育大量碱性玄武岩、层状辉绿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拉斑玄武岩,直到二叠纪时陆相基性-酸性火山喷发仍很剧烈。早、晚二叠世间有一次重要的褶皱运动,称天山运动,形成巩乃斯-新源坳褶带和伊犁山间坳陷带。中、新生界为内陆山间坳陷含煤建造。

该带主体为走向东西的复式褶皱,褶皱轴面近直立,两翼倾角中等;东西向压性断裂及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扭断裂都很发育;沿带岩浆活动强烈,除喷出岩外,侵入岩主要为华力西中、晚期钙碱系列花岗岩类及非造山类型碱性系列的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类;变质作用属葡萄石-绿纤石相。

④阿拉套-博格达-哈尔里克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鲁番-哈密(以下简称吐-哈)断陷盆地北缘和准噶尔盆地之间。呈东西向延伸,因受西域系的克拉麦里-哈尔里克北西向构造带、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干扰和影响,明显地分为西、中、东三段。西段处于赛里木以北阿拉套一带,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阿拉套相连;中段以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之西构造特征最为显著;东段进入甘肃北部和蒙古南缘。一般习称它为北天山华力西期活动带,并被认为是一个典型的华力西优地槽褶皱带,下泥盆统和中、上石炭统中有长达数百千米的蛇绿岩套等洋壳残片。

该带主要由阿拉套复背斜、博格达复背斜、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组成。

◎阿拉套复背斜:主体位于中哈交界的阿拉套山一带,呈东西向展布。在中国境内出露的地层仅有中泥盆统、中-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和中-上侏罗统及新生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存在一东西向断隆,有志留纪-泥盆纪蛇绿岩、元古宇中-上里菲系和文德系。

◎博格达复背斜:以博格达山脉为主体,西与北西西向婆罗科努构造带的依连哈比尔尕复背斜斜接复合,北与准噶尔坳陷相接,大体以准噶尔南缘深断裂带为其北界,南为吐-哈盆地。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二叠系,组成线型褶皱带。褶皱和压性主干断裂均呈舒缓波状弯曲,东西向延伸;褶皱轴部较为开阔,南北两翼较陡,次级褶皱发育,褶皱轴面均向轴部倾斜呈扇形;断层也具相应特征,均属高角度逆断层。

◎哈尔里克-巴里坤山复背斜:该复背斜展布于哈密盆地以北,从巴里坤山至哈尔里克山一线,与北西西向克拉麦里-哈尔里克构造带斜接复合。

⑤吐鲁番-哈密山间坳陷带

该坳陷带处于博格达山、哈尔里克山和觉罗塔格山的环抱之中,西与伊宁坳陷盆地相循,东沿中蒙边境与西居延海-苏古诺尔坳陷相对应,断续相循展布于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是在晚华力西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中生代的主要山间盆地带。出露地层有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新近系和第四系。沉降幅度北深南浅,沉积厚度为8000~4000m。该坳陷带可分北部凹陷带、中部凸起带和南部凹陷带。北带以平缓的短轴褶皱为特征,岩层北陡南缓,区域上显示重力低值;中带以北缓南陡单面山为特征;南带为向北缓倾的单斜。断块差异升降运动为本坳陷带显著的构造特色。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中三叠统与下三叠统间、三叠系与侏罗系间、侏罗系与白垩系间、上白垩统与下白垩统间、白垩系与古近系间以及中新统与上新统之间。

⑥觉罗塔格-黑鹰山褶断带

该带位于吐-哈盆地以南,阿其克库都克断裂带以北,向西至托克逊西南与北西西向西域系褶断带斜接复合,向东延入甘肃北山中北部明水-黑鹰山一带,在甘肃与新疆交界地带被北东东向构造带改造,部分被归并。其主体为觉罗塔格复背斜,由下-中泥盆统、石炭系、二叠系组成。区内有侏罗系、古近-新近系分布。构造形态北部以东西向线型不和谐的褶皱为主,南部以断块构造为特征。明显的不整合见于下石炭统与中石炭统间、上石炭统与下二叠统间,上二叠统与下二叠统之间,上二叠统为红色磨拉石建造。进入中生代以来,构造运动以断块的差异升降为主要表现形式。分为以下两个亚带:

◎阿齐山-雅满苏亚带:位于觉罗塔格南缘,以阿奇克库都克断裂与库鲁克塔格-马鬃山隆起带为邻。

◎秋格明塔什-黄山亚带:该亚带展现于康古尔塔格-黄山-镜儿泉一线,长约600km,宽5~30km,向西与北西西向构造带斜接复合。

从中国天山-北山地区地质发展历史看:加里东运动尚未形成天山—北山地区的纬向构造带。如泥盆纪时的4条深海建造和蛇绿岩带中有3条(即沙尔布拉克带、纳尔曼德带和克拉麦里带)为北西西向,仅北天山深海建造带为东西向(在依连哈比尔尕山和纸房以南发现一些蛇绿岩的线索,构成近东西向深海蛇绿岩建造带)。另外在吐-哈盆地两侧广泛分布的中、下泥盆统中都有一套深海基性火山岩和硅质岩沉积组合。中泥盆世末,从塔尔巴哈台山南北缘至准噶尔北塔山形成了一个晚泥盆世的大陆边缘以中酸性为主的火山岩带。它们共同构成了规模较大的东西向构造带,主要展现于婆罗科努北西西构造带东侧。中晚泥盆世古地理已显出纬向带的雏形。只是到石炭纪早期,北天山觉罗塔格-伊犁带才沟通,但仍以北东、北西向构造为主,形成小热泉子组的中酸性火山岩带。中石炭世沉降中心向北移到依连哈比尔尕—康古尔塔格一带,在依连哈比尕山一带保存着发育良好的蛇绿岩带,在乌鲁木齐南山—康古尔塔格—黄山一带都有中石炭世的由硅质岩、基性火山岩和复理石组成的深海相沉积建造;中石炭世末褶皱隆起,并有大规模岩浆活动,形成了以花岗闪长岩为主的觉罗塔格花岗岩带和以二长花岗岩为主的哈尔里克花岗岩带。晚石炭世沉降中心进一步北移至博格达山一带,形成厚达数千米的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夹火山岩。中晚石炭世北山地区沉积了厚达3000m以上的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同时伴随出现了统一的天山(包括伊犁地区)一北山纬向构造带。早二叠世得到进一步发展,天山—北山海槽表现为残余海盆,以滨海—浅海相及海陆交互相碎屑岩为主,在南湖戈壁一带有较多的基性火山岩,北山地区有大量的枕状玄武岩、细碧角斑岩和火山质硬砂岩,并有基性、超基性岩相伴,组成蛇绿岩套。早二叠世末强烈的造山运动使该区褶皱隆起,海水全部退出,山前坳陷、山间盆地和大型内陆盆地形成。但北山地区二叠纪还有强烈的陆相火山活动,其他地区则为磨拉石建造。与造山活动相伴本区二叠纪有强烈的岩浆活动。因此,石炭纪—二叠纪是天山-北山纬向构造带成型的主要时期,中生代是其定型演化时期。

2.1.1.2 阴山-燕山构造带

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中段从阿拉善向东,过狼山,沿阴山山系和燕山山脉,直至下辽河槽地西侧,东西向构造形迹清楚连续,这是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主体之一。其北界大体沿中蒙边境一线东西延伸,过索伦山,经二道井、查干诺尔、达来诺尔,沿西拉木伦河入松辽平原;南界从巴丹吉林沙漠雅布赖山北侧,过磴口、东胜隆起北侧,越太行山进入华北平原北缘延入渤海湾。其间受到新华夏系贺兰山-锦屏山断隆带和兴安-雪峰断隆带的穿切和改造,部分地段显得分散、断续,但总体上是连续性较好的、规模宏伟的东西向构造变形变质带和岩浆活动带。根据构造发育历史及建造特点,它又可分为南北两个亚带。

(1)北亚带

该亚带介于北纬42°00′~43°40′之间,展布于索伦山、满都拉、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库伦旗等地。东西延长1320km,南北宽50~200km。北界西起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南部,至西拉木伦河;南界从狼山、白云鄂博北侧阿贵、化德、赤峰至彰武,即所谓槽台界线,这既是一条边界断裂又是一条岩相突变带,呈波状东西向延伸。

自南向北,北亚带主要构造成分包括镶黄旗-库伦旗褶断带、索伦山-林褶断带、艾力格庙-二道井褶断带、西拉木伦河褶断带、苏尼特左旗中部推覆构造带等。其间发育有桑根达莱白垩纪断陷盆地、浑善达克新生代裂陷槽地等。槽地内部次级隆起与凹陷长轴也呈东西向,而且它们常常受东西向隐伏断裂所控制。该亚带具有如下变形特征:

①褶皱带为主体。

②褶皱带、冲断带以及拉张带平行分布。

③纬向推覆构造发育:如苏尼特左旗中部吐哈默—哈拉干—交其尔一线呈纬向延伸达60km以上的推覆构造带(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中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浅变质的绿片岩系自南向北以低角度辗掩于晚古生代花岗岩岩基上。推覆构造上盘变质岩中同斜倒转褶皱发育,轴面向北倾倒,伴有一组向南倾斜的叠瓦式冲断面,下盘只有较宽的韧性剪切带(图2.2)。还有一系列飞来峰与构造窗沿推覆构造带分布,推测推覆距离在20km以上。从糜棱岩中选取的白云母和白云母伟晶岩脉测得的K-Ar年龄为247Ma、160Ma、218.5Ma、223.3Ma,表明推覆构造活动的主要时期从早二叠世延至中侏罗世。

图2.2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交其尔西构造剖面(据李述靖和张维杰,1995)

④多起变形、变质作用:本带区域变质作用以多期、叠加变质作用为特征。

(2)南亚带

该亚带位于北纬40°00′~42°00′之间,展布于色尔腾山、乌拉山、大青山、棋盘山、燕山等地。西起乌拉特前旗,东至锦西,南以磴口南清水河、宝坻-乐亭东西向隐伏断裂为界。东西延长1120km以上。南亚带是阴山带的主体,主要构造成分包括东西走向的复式背向斜隆褶带,核部由太古宇-古元古界或岩体组成,两翼为中新元古界-中下二叠统组成的构造层,但在阴山地区缺失二叠系。还伴有延长几百到1000km的东西向冲断带、推覆构造、碎裂岩一糜棱岩带,有与其平行的晚古生代-印支期构造岩浆岩带和沉积厚度达数千至万米的中生代含煤盆地、新生代裂陷盆地等。自北向南计有:①白云鄂博褶断带,②乌拉特中旗-太仆寺旗构造岩浆岩带,③乌兰哈达-化德-围场断裂带,④西斗铺复背斜隆断带,⑤万和昌-察哈尔右翼中旗构造岩浆岩带,⑥哈达图-三合明-苏勒图冲断推覆构造及韧性剪切带,⑦丰宁-隆化-大庙断裂带,⑧固阳-武川褶断带及营盘湾、大佘太推覆构造,⑨乌拉山-大青山复背斜隆褶带及石拐子侏罗纪含煤断陷盆地冲断-推覆构造,⑩乌拉特前旗-呼和浩特断裂带、尚义-平泉断裂带;(11)呼和浩特-包头新生代断陷盆地,(12)密云-兴城褶断带,(13)马兰峪复背斜、玉田复向斜等。从构造形迹的空间展布看,东西向隆褶带、褶断带、构造岩浆岩带、槽地等相间排列,组成一幅复杂的应变图像。南亚带的主要特征如下:

①南亚带是一条复杂的构造带,为复式背斜隆起带。

②南亚带各褶断带其变形强度、特征不尽相同,基底卷入程度各异。在造山带中央部位或强应变带盖层褶皱区,往往夹基底岩片或复式背斜由结晶基底组成核部,这是该亚带变形特征之一。如马兰峪复式背斜,太古宇变质岩系构成核部,两翼中、新元古界形成宽缓背斜、紧闭的向斜。另外,密云复式背斜北侧,古北口涝洼背斜、梭椤树向斜等,均被上三叠统杏石口组含煤地层不整合覆盖(图2.3)。显示印支运动第一幕既使本区中新元古界-中下三叠统第一次卷入褶皱,也使本区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定型。

图2.3 古北口梭椤树构造剖面图(李锦蓉据河北省地矿局1:20万区调资料修编,1994)

印支运动第一幕在华北地块北缘出现一系列轴向东西的、呈线状分布的大中型紧密、直立、南缓北陡的歪斜褶皱构造。如白云鄂博-布格图山褶断带,西起乌兰,东至察哈尔右翼后旗,长约400km,南北宽20~40km,包括白银角拉克褶皱束、白云鄂博褶皱束、布格图山褶皱束及与其平行的东西向冲断带。

白云鄂博褶皱束由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组成,经低绿片岩相变质和强烈变形,在尖山组灰岩中出现分层剪切的固态流变褶叠层,在都拉哈拉南侧有两条韧性断裂,炭质板岩中拉伸线理发育。笔者在长英质糜棱岩、浅色蚀变白云片岩、黑色构造片岩中发现蓝闪石。另据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资料(王长尧,1993),在白云鄂博北侧宽沟白石山附近,也发现蓝闪石片岩,厚约3m。经X射线粉晶鉴定蓝闪石类矿物有冻蓝闪石、镁钠闪石、钠闪石。又据肖仲洋(1979)资料,白云鄂博矿区6个方解石的铀铅年龄平均为219±16Ma。因此,尽管南亚带北缘出现蓝片岩带,以线型褶皱为特征,但从区域性对比看,褶皱带定型期仍为印支期。

南亚带南缘位于北纬39°40~40°00′之间,由中元古界-三叠系组成的东西向褶皱带,断续延长375km,南北宽70~90km。自西向东有灵丘-易县褶断带、大白石尖-玉田褶皱带。在北京西山东西向的谷积山-大白石尖背斜中包容了不同序次的大型平卧褶皱、顶部加厚的固态流变褶皱,歪斜褶皱的陡翼发育粘滞型石香肠以及楔入褶皱、压溶劈理等,显微尺度中形变与相变紧密伴生,出现低压型、局部达到中压型的绿片岩矿物组合,即蓝晶石硬绿泥石片岩。其塑性变晶结构反映了从压扁到韧性剪切的变形机制,可能属中深构造层次。

③南亚带中央隆起带包括西斗铺隆褶带、色尔腾山复背斜、大青山-乌拉山复背斜隆起、冀北隆起带等,以冲断-推覆构造、韧性剪切带和构造岩浆岩带极发育为特征。

阴山中部推覆构造展布在石拐子断陷盆地南北两侧。南侧冲断带由三条逆掩断层组成,断层东西长30~60km,断面均倾向南,倾角30°左右。北侧冲断带由五当召逆断层、大淖免逆冲断层等组成,东西长25~50km,断面北倾,倾角20°~30°。两组冲断带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4)。在南部冲断带上,多处见乌拉山群向北推覆于中下侏罗统石拐群之上或呈飞来峰,显示由南向北强烈侧向挤压作用。盆地北缘冲断带以大淖免逆断层为主体,剖面上构成叠瓦式构造。微观研究表明,毛忽洞沿断裂带上,发育一套复杂的构造岩,由糜棱岩、糜棱质角砾岩、碎裂岩及含铁质球粒玻化岩等组成,显示盆地北缘向南推覆的强大挤压作用。

图2.4 石拐地区对冲型推覆构造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营盘湾地区推覆构造呈北西西向展布,长约50km。盆地内为拴马桩组和石拐群含煤地层。盆地南缘发育一组南倾的低角度逆掩断层。盆地北缘为叠瓦式冲断带,断面北倾。两者形成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图2.5)。

图2.5 营盘湾地区对冲式、叠瓦式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阴山东部推覆构造主要发育在察哈尔右翼中旗苏勒图侏罗系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北侧为黑牛沟-盘羊山-乌兰合雅冲断带,东西延伸50km以上,断面向北倾,老地层由北向南推覆在新地层之上,形成飞来峰。苏勒图盆地南缘冲断带东西延伸60km以上,断面均向南倾斜。它与北侧冲断层形成南北对冲型推覆构造(图2.6)。

图2.6 苏勒图地区小白兔子沟对冲型推覆构造剖面示意图(据李锦蓉,1994)

前已述及,阴山地区隆起带上,上石炭统-中下侏罗统含煤盆地南北两侧冲断推覆构造极发育,均为叠瓦式对冲型推覆构造,反映中生代以来本区发生过多期强烈的垂直山链的南北向的水平挤压运动。

另外,在造山带中部可能存在科伯构造。如三合明南,东西走向两组断裂带局部被白垩纪盆地不整合覆盖。其北侧断层面南倾,由南往北二道凹群推覆于华力西期花岗岩之上;南侧断层面北倾,由北向南古元古界二道凹群推覆于中元古界白云鄂博群之上,形成反方向冲断带,断续延长180km。往西潭尔泰山书记沟组出现蓝晶石片岩,东翼北隆起带上沿隆化-大庙断裂亦有蓝晶石糜棱石英质片岩,并有混合岩化(同位素年龄为236Ma、230Ma)和碱性花岗岩(223Ma、217Ma)。

综上所述,推测北纬41°00′左右可能为印支期造山带的中轴线,阴山-燕山东西构造带定型期,既不是前寒武纪也不是燕山期,而是印支期印支运动主幕。

2.1.1.3 辽东-吉东构造带

该段系指下辽河以东地区,为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东延部分。其北界在昌图-磐石、桦甸-安图-汪清一带,大致为北纬43°00′左右;南界在辽南瓦房店-庄河一线,北纬40°00′左右或更南一些。由于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带的切截、改造,纬向构造形迹分散,方位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1)北亚带:双阳-延边褶断带

该带包括:①开源-梅河口断裂带,②双阳-延边断褶带,③安图新合-珲春马滴达断裂带。

(2)南亚带:铁岭-太子河褶断带

该亚带展布于华北地块内部,主要构造有:①铁岭褶皱带,②太子河坳褶带,③兴华-白头山天池断裂带,④大泉源-长白山断裂带,⑤南孤山燕山期杂岩带,⑥柏林川印支期碱性杂岩带(223~208Ma),⑦双牙山-大堡印支期岩浆岩带(226~220Ma),⑧步云山褶皱带,⑨芙蓉山构造岩浆岩带(207Ma),⑩瓦房店-庄河构造岩浆岩带(213~200Ma),(1)金州-董家沟韧性断裂带等。

(3)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的形成和演化

研究表明,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并不是从太古宙以来就存在,它经历了多次构造运动,于晚华力西期-印支期成型定型,燕山期得到加强,伴有多期沉积作用、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壳幔物质演化与成矿作用以及挤压与拉张体制交替的造山作用。各阶段演化史不尽相同,以阴山-天山为中轴,由南向北、由西而东发生发展。天山-北山段由华力西晚期变形变质而定型,印支期表现不明显;在阿拉善地区有印支期中酸性岩体侵入,反映印支运动的存在;到狼山以东印支运动是其主要变形期。但它们的雏形则出现于早中华力西阶段,构成石炭纪-二叠纪北海南陆或北部活动带与南部稳定区的主要分界带。

就建造与构造的关系而言,构造控制建造,建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构造。即巨型的形变带是沉积形成的前提,同时形成过程中表现出的岩相、厚度、建造特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巨型变形带的展布和演化特点。关于不同时期古方位的恢复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这里只能按现今展布状况进行简要论述。

华北地块经历吕梁运动之后,中新元古代时期出现不连续东西向隆起与坳陷。中段和东段叠加有北东向隆坳带,西段有北西向隆坳带。中元古代—早古生代接受了不同类型的沉积。

南亚带,早印支期为主造山期,不仅使中新元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一起卷入褶皱,而且使古老结晶基底地块、岩块不同程度地卷入,阴山地区盖层褶皱与基底褶皱构造皆为东西走向,两者为重接。这套褶皱地层普遍遭受低绿片岩相低温动力变质作用。东西向变形变质带上,出现蓝闪石、蓝晶石、硬绿泥石等,属中高压系动力变质带。此外,在西斗铺-三合明南、辽南金州的韧性变形带,表明印支期形变属中深构造层次,可达下地壳-上地幔。天山地段在秋明塔什-黄山一线有长达600km以上的韧性剪切带,发育于上古生界中,沿巴音布鲁克带等地有蓝闪石片岩出露。另据燕山地区有限应变量测量结果,中元古界雾迷山组、洪水庄组,Z轴缩短量为17%~24%,中石炭统-下三叠统,Z轴缩短量为47%~57%,区域古差应力值为20~50MPa。

综上所述,天山-阴山纬向构造体系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经历了南北向拉张与挤压体制多次交替。现已查明其形成期(或称定型期)为晚华力西期-早印支期,通过归并、包容、拼贴与焊接等方式形成复合型造山带。其主要造山作用为沉积期裂陷闭合式造山作用和定型期挤压造山、对冲式与科伯式造山作用和热隆造山。晚印支期燕山期沿天山-阴山纬向带中部形成东西向的内陆含煤、油气盆地,褶皱较为开阔,伴有逆冲推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