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成矿作用的控矿模式

2025-03-29 08:17: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大推覆、大走滑、大滑脱的控矿作用前已述及。构造大反向与大推覆是相关联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后者的控矿作用也是前者的控矿作用。构造大反向在三江地区表现较为普遍,如扬子陆块西南角点苍山的向西逆冲推覆与西缘龙门山带向东的逆冲推覆刚好反向;金沙江带东侧中咱-中甸陆块的上部岩层向西逆冲推覆在金沙江结合带之上,及哀牢山属于扬子地块基底的岩层向南西逆冲在哀牢山板块结合带之上,形成金沙江-哀牢山带东侧的俯冲板块上部陆壳岩层逆冲方向与下部洋壳俯冲方向同向的构造反向;澜沧江带也出现类似的构造反向,即中段澜沧江带西侧被动边缘带向东逆冲在东侧火山弧及中生代盆地沉积层之上,南段临沧-景洪岩浆弧带向东逆冲在南澜沧江火山弧之上,导致结合带的被掩覆。这一上部陆壳的逆推方向也与板块俯冲方向同向。正是这种反向作用,使处于东西对冲之间的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演化晚期具有更多前陆盆地色彩。

昌都-思茅中生代晚期盆地的沉降或形成一方面与上述两侧构造反向形成的逆冲堆叠山系的形成和山系不断向盆地内部迁移的荷载沉降有关,另一方向面,可能板块存在后继俯冲作用、盆地两侧板块相向俯冲形成地幔楔的隆起也导致了盆地的沉降,并控制了偏碱性和碱性岩浆活动。三江南段地震层析成像资料(据钟大赉)表明,这一地幔隆起依然存在,两侧仍保留有折沉的俯冲板片;而北部昌都盆地虽未进行地震层析成像研究,但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昌都盆地深部地幔构造形态已在后期碰撞造山过程中受到了改造,除南部靠蜂腰地带仍保留有局部地幔隆起外,总的趋势是地幔坳陷,且愈往北坳陷幅度愈大,早期地幔构造形态被改变得愈加彻底(图10-2)。昌都-思茅复合盆地的成矿作用显然是两侧构造反向、推覆和盆地下伏地幔隆起等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在碰撞造山、逆冲推覆、走滑、伸展剥离、地幔隆起等多种构造体制的动力机制作用下,导致了复杂多样的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形成了前述的岩浆岩带和成矿带。既形成了有碰撞或挤压型壳熔花岗岩及其有关的锡、钨、稀有、稀土金属矿床,如云南腾冲-梁河地区晚燕山—喜马拉雅期花岗岩及其有关矿产,又产生了伴随变质核杂岩形成伸展体制下的壳熔花岗岩及其有关矿床,如西盟阿莫花岗岩,新厂、老厂隐伏花岗岩和花岗斑岩及其有关的锡矿和铅锌矿(图10-3),阿莫锡矿、老厂铅锌矿同时受剥离断层控制。既有滞后型弧岩浆活动形成的侵入岩和火山岩及其有关的玉龙斑岩铜钼矿及腾冲新生代火山岩区热泉成金作用,又有与沿金沙江-红河走滑断裂上侵的偏碱性斑岩及其有关的斑岩铜金矿和爆发角砾岩筒中的铜金矿。

图10-3 西盟变质核杂岩成矿模式图

壳幔两种不同构造体制的转化对成矿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对岩浆活动的控制而起一种间接的作用。花岗斑岩永胜、宾川、鹤庆、剑川—带分布最为集中。从北面玉龙向南经芒康到南部永平卓潘,随着莫霍面深度的变浅,岩石类型由酸性斑岩向偏碱性斑岩至强碱性斑岩转化,相应的其矿产的形成则出现由铜钼向铜金的变化,对铜矿的形成逐渐变得不利。卓潘强碱质偏基性的霓霞正长斑岩、白榴石霞石正长斑岩则反映岩浆深度增加,这与地幔埋深浅,大型沘江走滑断裂容易切入更深部地幔所致。虽然在岩体及其接触带中不可能再有斑岩铜矿形成,但它在北部兰坪铅锌矿形成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

当然,矿床的形成是多种成矿物质来源、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三江地区一个矿床的形成也并非是八大作用的综合表现,不同类型的矿床具有主次不同的多因素的成矿、控矿作用。上述由碰撞造山即在统一应力场作用下产生的八大地质效应,相辅相存,互有联系,是控制三江地区晚期矿产形成的主要因素。借此可以建立一个统—的区域控矿模式(图10-1)。

三江地区矿产形成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多源复成,大器晚成、不碰不成。至此,我们可以把三江地区的构造演化与成矿的关系及其特点合并归纳成地史演化经三分、三合、两碰、两转化;成矿特点具多源复成、大器晚成、不碰不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