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眉间尺形象分析
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
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2.黑色人形象分析
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
参考答案: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
参考答案: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
参考答案: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3.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
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小说的主人公有三个,那就是眉间尺、黑衣人、国王。分析一下他们的性格不难发现,作者在塑造这三个人物是有着很深的寓意的。首先登场的是眉间尺,在小说的一开始,眉间尺和老鼠的一段曲折就充分暴露了他犹豫不定、缺乏决断力、盲目善良的性格。对一只掉落水瓮的老鼠,他由幸灾乐祸转为同情,又由同情转为憎恶,在反反复复的思想斗争中终于不小心踩死了老鼠,而踩死老鼠后,他又觉得“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从这一情节上,可以看到眉间尺是一个很容易向邪恶妥协甚至投降的人,他缺乏摧毁事物的勇气,也没有杀戮生灵的决心。对于老鼠这一恶势力的象征,他既想毁灭它,又想拯救它,踟躇不决,母亲的问话清楚地反映了他的懦弱:“是的,老鼠。这我知道。可是你在做什么?杀它呢,还是在救它?”杀与不杀,救与不救,成了眉间尺一开始就面对的困惑。然而就在这时,矛盾出现了:懦弱的眉间尺必须为他的父亲报仇。杀父之仇让眉间尺怒火中烧,他拿起父亲的剑,准备向最高统治者——国王——复仇。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格”,然而接下来的一连串细节却让他的自我安慰不攻自破,一个孩子差点碰上他的剑尖,都使他惊出了一身汗,而挤在人群里看热闹的时候,他又一直在担心自己背上的剑会不小心误伤别人,我们看到的依然是那个满腹悲悯之心的优柔寡断的眉间尺,并且预感到他的复仇计划不会成功。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显然是有着一定的暗指,这一暗指又显然与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有关,从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的儒释文化在国家危急时刻的苍白无力。
果然,因为有人捏住他的一只脚,他失去了复仇的机会,而和“干瘪脸的少年”的一番纠缠又让他难以脱身,眉间尺的复仇计划看样子是要化为泡影了。在这个时候,小说安排了另一个人物出场,他就是神秘的黑衣人。黑衣人三两下赶走了“干瘪脸的少年”和围观的无聊的人群,并且提出愿意帮助眉间尺复仇。黑衣人有着令人胆寒的暴戾之气,他“声音好像鸱枭”,有着“两点磷火一般的眼光”。他帮助眉间尺,并不是因为仗义,也不是因为同情,因为“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在这个言论之下,黑衣人呈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单纯为了报仇而报仇的灵魂,他对这个世界已经绝望,甚至已经“憎恶了自己”。这样一个人,身上有着眉间尺所没有的摧毁一切的决心,他的极端和眉间尺的畏缩正好形成了互补。眉间尺最终把自己的剑和头都给了这个素不相识的黑衣人,这种信任很可能就来自黑衣人身上散发出来的那一股杀戮之气。黑衣人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个帮助眉间尺战胜自我的符号,眉间尺的躯体葬身狼腹,仅剩一个头颅,跟随黑衣人踏上了一去不复返的复仇之路。我们可以认为,黑衣人事实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人,他其实是眉间尺内心的另一个自我,眉间尺通过自我毁灭(身首分离)而得到重生,以黑衣人的身份前去复仇。这一点在黑衣人的话中也能得到验证,“我一向认识你的父亲,也如一向认识你一样。”“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我的魂灵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我自己!”
那么他们要去复仇的对象——国王,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国王出场后的第一句台词就是:“唉唉!无聊!”一个饱食终日,内心空虚的统治者形象浮出水面了。国王残暴凶狠,不仅杀害了眉间尺的父亲,而且一觉得无聊就会“总想寻点小错处,杀掉几个人。”看厌了各种杂耍之后,国王觉得更加无聊了。这时,黑衣人出现了,他自称能够戏耍小孩子的头,利用国王的猎奇心理混进了王宫。三个主角终于碰面了,只剩下头的眉间尺,为了复仇而复仇的黑衣人,以及高高在上的国王,在狭窄的空间里相逢了,小说给他们安排的最后一战发生在一个装满沸水的金鼎里。三个人的头颅互相撕咬,拼了个你死我活,最终国王不敌眉间尺和黑衣人两个头颅的进攻,被咬得“眼歪鼻塌,满脸鳞伤”,而完成了复仇大业的眉间尺和黑衣人也相视一笑,沉到水里去了。这一战带来的后果是三个主角的头颅被煮得皮肉稀烂,混到一起去了,而最终王妃和大臣们也没能分清到底哪个是国王的头颅,只好把三个头骨都厚葬了。仇人最终死得同穴,这一情节也有着独特的寓意,眉间尺复仇的结果是与仇人玉石俱焚,而这和普通的同归于尽又大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精神混杂到了一起,分也分不清了,毁灭敌人的同时也毁灭了自己,我们不知道这样的复仇到底成功与否,变革与毁灭的艰难由此也可见一斑,鲁迅先生在这里的心情应当是一种无奈和愤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