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文化在我国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025-02-24 13:36:42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一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在开放的全球情况下的轮番发展过程。

自从1840年后,中国的国门被打开,到1979年中国改革开放,整体的意识形态和经济结构都在逐步发生变化。传统的儒家思想逐步被怀疑,慢慢被摒弃。而新的意识形态又无从确立,或者说竖立起来的乌托邦意识形态,无法自圆其说,经不起推敲。或者说,这个乌托邦社会理想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也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将国家统一在一起的由头而已。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过计划经济的摧残,证明了中国人对于市场运作理论的无知,或者说执政者对于市场经济的偏见是以百姓的生活质量下降为赌注的。在改革开放后,经济开始变革,思想文化、意识形态也随着开放在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每一个人。这些改变经过30年的积累沉淀,现在借助网络的便捷通信,在所有网民中逐步形成,在网络媒体中得以逐步发展。

而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三个互相影响,互相适应,互相推动的系统中,唯一不曾改变的就是政治结构。虽然清王朝被推翻,新中国得意确立,但是如果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中国还没有进入现代文明社会的阶段。因为国家机构的设立出发点是不同的,国家的任务也不相同。现代政治结构,现代政府的确立,或者合法性应当来源于保证每一个公民的权力,维护每一个公民的“自由、平等、博爱”。而非管理国民,让国家朝着既定的目标发展。这等同于用民族去做乌托邦的实验。而我所理解的政治文明与否的标准,并非是否民主,或者是哪种民主,而是最直接的标准——国家中每一个公民是否能够公平生活在一个平台之上,有公权力的政府权力是否被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从权力运行的角度分析,中国的从古至今的权力意志是被某个人(皇帝),或者某个集团(皇亲、党派)所把持,而且相对于其下的官员、国民,则是一种权力开环结构,在生活中发生矛盾,同层次之间的人或许可以公平解决,但是不同层次之间则不可能公平,其原因就是在权力的强势干预之下,法律形同虚设。因此我所认同的政治制度改革并不是一定完全民主,也并不是直接推行民主,而是关注与如何对权力实行有效监督与制约。
现在所面临的所有经济、文化问题,都来自于权力的泛滥,而开环权力运行系统内部的监督、反腐,已经用自己的实际效果证明是不可能有效的。需要让权力运行的末端对上层官僚形成有效监督,由最高层和下层公民联合,制约执行权力的各个政府官员与吏员。而舆论、新闻的监督则是最直接最快捷的方法,希望能够首先放开,制定法律保障公民监督政府的权力,保障新闻自由。
第二、政治对文化和教育的干预也应该退出,如果没有学术的独立,就不可能有科技研究的新成果,就不可能有思想家、文学家对现实的思考,不可能有问题的深入分析,不可能有公民的理性化。
儒家文化,并非全都是糟粕,我个人比较认同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只不过一直感觉自己身处中国,却很难理解儒家文化,很难分清其中的糟粕与精华,因为没有人指导,没有看到相应的著作。在书籍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中国却是泥沙俱下,爆炸将学术垃圾、思想垃圾炸的到处都是,让你感觉千篇一律,而且都有些许反感。并不是因为重复,而是因为他们所说所著,已经不能再蒙蔽你的理性,你需要听到不同的声音,需要更深刻的思考。

个人感觉现在,中国的文化就是“解体”,对于新一代知识分子而言,儒家文化、乌托邦文化,不仅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而且在开放的环境下,逐步露出了其不可遮盖的弊端和漏洞。而对于普通知识分子而言,又难以得到新文化的方向,新意识形态和思想被驱逐与主流思想之外,不宣扬、不提倡、不教育、不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向。因此对主流思想的反思与新思想的发展仍然艰难生长。
文化来源于思考,记载于著作,但并不保留于著作,而保留在人的思维习惯之中。音乐、绘画、喜剧等都是文化思考的不同形式,所要传达的作者对于社会的思考,本质是对于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与思考。中国先在的文化不在于主流和非主流的声音,而在于每一个国人的思想意识之中,在于每个公民对于“自由、平等、博爱”的追求,文化的发展方向不可能因为倡导和谐,而维持在一种不平等的和谐状态。和谐是目标,自由、平等是前提条件。因此在,中国儒家文化所推崇的和谐是一个最终目标,而其前提条件却建立在封建社会结构之上,因此成了为虎作伥的奴化思想。但是如果能够建立自由、平等的政治架构,儒家思想就能发挥其正面作用,克服平等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对于集体长远利益的负面影响。

仍有很多内容想说,今天就沟通到此为止,不知能不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机会在沟通。

我为朋友推荐一个人:金观涛,和他的著作《兴盛与危机》、《开放中的变迁》、《中国现代思想的起源》,这些书都可以对你所提问题进行十分有针对性的、系统解答,而且论述很有条理,很容易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