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鲍机
忠孝诚无报,感义本投身。日暮江波急,谁怜渔丈人。楚墓悲犹在,吴门恨未申。
翻看了《史记》中的《伍子胥列传》,对这个与吴越历史有着极深渊源的人物有了几分认识,有些感慨,一种无法畅快的郁郁情节,因为都是吴之氏。
虽然说伍子胥出生楚国,但更多的生命时光还是为吴而逝,乃至后代亦在吴国耕作生活。当然历史是在发展中前进,去感伤已逝的人未免有些伤害大众的历史情节。
不得不承认勾践是枭雄,而伍子胥的下场也是一种无奈。子胥的遭遇在项梁身上也有曾重现,历史的相似说明子胥是一个有大众同格的人。
首先他执著,父兄皆被楚平王诛,诈死以出楚国,后辗转诸国,到吴国也经历风波之后再入朝廷。如果不是有一种报仇的信仰,或许历史上的伍子胥就算活了,也是被历史载在同诛于其父、兄之时。这点使他在生活中甘吃千万苦,为报一身仇。许多历史的人物也大多是因为有所负,才成其伟业的,越王勾践就是一个。
执着的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顺境中可以保持清醒是难得的。子胥千不该万不该倒行逆施,将楚平王鞭尸三百,为世人所不容,天道之难容,是故申包胥走秦告急,痛哭七日求得亲王五百乘救楚出吴。伍子胥也算是一个有雄韬大略之人,他所能看到的不仅是事情的表相,所以他可以在吴夫差的身边扶摇直上,报仇的冲动总有失情理,虽当时孔子尚未相鲁,一种无主流意识的民众心态还是难以接受子胥的行为。
夫差疏远子胥,加之馋人的挑拨,最后在功齐不功齐之中成为牺牲品,或许是天道的惩罚,或许是夫差的错误,无论如何,伍子胥死了,为他的执著。
为伍子胥悲哀,更痛恨夫差的亲佞远贤,以诛忠良。吴国之大旗传久远,那今天我们所传承的吴文化将是别样浓厚。
在伍子胥一生故事中,颇有些吴国“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味道,虽然统一天下的大业是在秦国完成,子胥忍辱执著以助夫差成就事业,使吴之事业如日中天,却终因为无法协调好与嚭之间关系,被嚭以计除去,能开拓事业却保不住性命,子胥的死是“伴君如伴虎”一佐证。
虽然范蠡西施传久远,陶朱公之为商道贡献无数,但我总认为只有伍子胥,才是我阅读历史能够寻到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珍惜身边的每一份亲情,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是的,我们在为父母的长寿而庆幸的同时,不得不为她们即将离开人世而感到担忧。很多时候忠孝两难全,不知道当你的父母让你爱一个你不爱的人的时候你该如何是好?服从?为了父母的微笑而委屈自己,为了他们的虚荣心而使自己强颜欢笑?也许这个问题很幼稚,但是却很现实,在显示面前,人们就很容易迷失了方向,进退两难。对于男孩子来说,依从父母就意味着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融化成一份长存于心的遗憾;对于女孩子而言,依从了父母,以为着失去了自己的终身幸福,难道爱上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不是很痛苦吗?朝朝暮暮反而成了度日如年。用这些痛楚换取父母的回眸一笑,值得吗?但愿我们每个人,都不会有面临这种灾难的一天。更希望每个父母都能理解子女的心思,牺牲自己的虚荣,换取儿女的幸福,相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这样做能换来子女的尊敬和更多的孝心,不至于因为一己之力而使子女抱憾终身。人生不过是一条通往坟墓的路.来时勿勿不肯歇歇脚,走时想回头看看已是来不及.在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才是最幸福的,虽然没有牢笼中的衣食无忧,但是它们有最宝贵的。。。。自由。。。。。。
自古忠孝难两全, 精忠报国效岳飞。 胸襟坦荡豪气壮, 献身报国忠国家。 岳母刺字表忠心, 千古流传赞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