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朝初年王国问题的由来及其解决。刘邦建汉后,在推行郡县制、铲除异姓诸侯王的同时又分封异姓诸侯王,以确保刘氏天下。受封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可在辖区内征收租赋、铸造钱币、任免官吏,权力极大,严重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等人建议,着手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引发了“七国之乱”,汉景帝平定了叛乱,但并没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汉武帝时期,采取建立中朝强化皇权、设置刺史监察地方官和实行推恩令分化地方势力等措施,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2. 藩镇割据局面的成因、特征和后果。成因:藩镇即方镇,原是封建朝廷在沿边重要地区设置的军镇。在唐朝指的是各地节度使所辖地区。唐中叶代宗皇帝为求暂时安宁,在边疆地区设置了一些藩镇,其长官称为节度使,节度使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他们拥兵自重,称霸一方。藩镇在事实上是一个个独立王国,形成割据势力,导致唐政权的分崩离析。特征:政治上有自主权。节度使可以自己任免官吏,管辖州县;节度使的位置传给儿子或部将,不受中央委派。经济上有财权,节度使掌握本地税收,“四季征赋,皆炎己有,未尝上供”。军事上拥有强悍武装,将士世代相承,待遇优厚,和节度使建立了封建的义父子关系,骄横异常。后果:藩镇互相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导致唐后期政局长期动荡不安和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北方中原地区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相对安定,北人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3. 导致汉初“七国之乱”和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的原因。汉初出现“七国之乱”主要是由于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和反叛中央造成的;唐末五代十国割据混战,主要是由于地方藩镇割据和中央权威缺失而造成的。其共同原因是由于地方的分权势力膨胀。4. 对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评价。积极方面:消除了自中唐以来长期存在的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皇权的加强消除了中唐以来君弱臣强的局面,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使国家政治局面长期稳定。消极方面:由于实行“兵将分离”的政策,也造成了将帅无权,指挥不灵,以致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进攻下,宋朝虽然拥有百余万军队,但战斗力不佳,从而加剧了边患危机,进而也影响了统治的稳定,北宋也最终在少数民族的打击下灭亡。另一方面,由于分散权力、互相制约而产生的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不仅使行政效率低下,而且大大加重了国家的财政危机,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5.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之处:目的上,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专制;内容上,都曾采用分权的办法来削弱相权,都用较平和的方式解决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不同之处:汉武帝用“推恩令”和酎金夺爵的方式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同时用划分州郡和设置刺史的方法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督。与宋太祖相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小。宋太祖严格控制军权,解决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但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使宋朝官僚机构空前宠大,造成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
楼上废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