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可以说是中国经济学界的一个传奇性的人物,在献身经济学之前,他曾是台湾的一名上尉军官,1978年他游渡台湾海峡,到达厦门,后进入北京大学求学。在北大,林毅夫遇到了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舒尔茨。这位农业经济学的开创者在访问北大期间,对于中国最大的贡献也许就是发现了担任翻译的林毅夫,并将他推荐到芝加哥大学。1982年,没想过要到美国念书的林毅夫来到了现代经济学大本营芝加哥大学。五年以后,林毅夫重归中国时,已经是一位出色的农业经济学家。此后他以其对制度经济学的独到研究享誉国际经济学界。
1994年,林毅夫回到母校北京大学,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士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出任主任一职,并将该中心发展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为了为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走向世界提供指南,明后两天,该中心及其北大国际MBA将和道琼斯联合在京举办2002年工商峰会,届时包括龙永图、巴尔舍夫斯基、史美伦、樊纲、易纲、刘永好、田溯宁、吴鹰和林毅夫本人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将汇聚一堂,就“入世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这一峰会主题进行脑力冲浪。上周,本报记者采访了正在为此次会议紧张忙碌的林毅夫教授。林毅夫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只有发挥比较优势才能才能走向世界,而且他相信,中国经济必将成长为世界最大的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经济学必将大师辈出,而且其中一定有人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中国企业走向世界必须发挥比较优势
记者:即将举行的2002年工商峰会将围绕“入世后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机遇与挑战”进行讨论,届时你也将就此问题发表演讲,在你看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中国企业应该如何走向世界?
林毅夫:总的来讲,中国企业要走向世界,必须发挥我们的比较优势。首先,中国经济已经有了产业升级的需要,而且还将加速升级。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原本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将逐渐变成了没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将它转移到海外比我们的产业发展慢半拍、劳动力比我们便宜的地方发展,它将可以获得第二春,从而延续自己的生命力、竞争力和企业的获利能力。所以,在世贸组织框架下,我们的企业不仅可以在国内进行资源配置,而且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利用其他地方的比较优势继续发展壮大自己。
第二,到海外去投资也是我们扩大市场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国企业在加入世贸组织框架下会有更好的走出去的机会,中国也会出现资本输出的机会。一般来讲,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1000美元以内,基本上没有资本输出,但是在进入1000美元以后,资本输出基本是有出有进,超过2000~3000美元以后输出就会大于进口。中国是个大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一样,有些地区的人均收入已经超过2000~3000美元,已经具备了资本输出的能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到海外去投资。
第三,在某些产业上有些国家会比我们有更大的比较优势,我们要学会利用这一比较优势,比如像海尔将研发中心设到了美国,就是利用美国在研发方面的比较优势来提升自己的产业。
■中国不需要建立二板市场
记者:中国的二板市场迟迟未能推出,引起了很多人的议论,到底中国需不需要建立像美国纳斯达克那样的二板市场,现在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中国不需要二板市场,即使建立了二板市场也不可能取得成功。对此,你怎么看?
林毅夫:我个人一直持这种看法,原因是什么呢?我们知道,在发达国家,除了美国之外,其他国家的二板市场成功的很少。大部分国家的二板市场不成功,我们更不可能成功,为什么呢?二板市场属于直接融资,它的上市成本是很高的,虽然它比在主板市场上上市容易一点,但是它的成本也更高,而且因为它上市相对比较容易,其市场风险也更大。应该说,在所有资金成本中,二板市场的成本是最高的,这么高的资金成本只适合产品有很大市场潜力但是风险也会很大的企业。我们知道,发达国家处于产业技术的最前沿,它的比较优势就是在这种资金非常密集、风险非常大的研发上。这是它的比较优势所在,因此它必须有适应它的体制的融资方式,这样便出现了二板市场。而在我们国内,发展二板市场基于这样两方面的讨论:一是现在中小企业从大银行贷款很困难,而且在主板市场上市又很不容易,因此希望有一个二板市场;二是因为美国有个二板市场,所以它的高科技发展很好,我们也希望用二板市场来发展自己的高科技产业。但我个人认为这两种说法都站不住脚。我前面已经提到,美国已经到了高科技的最前沿,所以需要二板市场,而这种新技术的研发是资金最密集的,像IBM一年研发的投资就是50多亿美元,INTEL一年的研发费用是30多亿美元,摩托罗拉将近40亿美元。这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不是我们的优势所在。如果我们去做不符合我们比较优势的生产活动,到最后你花很大的力量你还是没有竞争力,韩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像现代电子等企业,其研发投入虽然很大,不但不赚钱,而且濒临破产的边缘。从第一点来讲,我们的中小企业确实在大银行贷不到款,也不可能贷到款,但关键的问题不是建立二板市场,而是发展中小银行。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基本上不会有美国的中小企业那么大的市场化的风险,为什么?因为按照比较优势,它从国外引进、消化和吸收技术,这些技术都是现成的,产品也是现成的,其次,就是这些中小企业将技术和产品引进来以后,它可以取代国外的产品,不但可以在国内有市场,而且在国际上也会有市场,并不存在很大的市场风险。而且由于它不是走在技术最前沿的研发产品,所以它的市场机会也不会像美国的企业那么大。这样的特性就决定了资金成本很高的二板市场并不是发展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最好的方式。我个人认为,并不是中国绝对没有在高科技产业上面有可能发展的中小企业,比如在中文软件市场上,中国人开发起来就可能更有优势,如果这样的企业要上市,到国外上市就行了,根本不需要在国内建二板市场。
■中国经济学家正在进入西方经济学未知的领域
记者:你曾谈到中国的经济学家拿西方的经济学地图在中国按图索骥并不一定能找到位置,你的意思是否是说,中国的经济学家正在面对是西方经济学不曾涉足的未知领域?
林毅夫:应该可以这么说。经济理论是从经济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反过来解释经济现象和预测经济发展,这是经济理论的功能。其实任何经济理论都来自经济现象而且最后要回归到经济现象,研究现象必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你在什么地方,你对这个地方的现象就了解得比较深,你就会在你所在的地方发现这些经济现象以及它的成因,你就可以将这些经济现象抽象出来构筑你的理论模型,并用它来解释你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很多人说美国的某某经济学家是国际著名的经济学家,那是因为美国是现代经济学的研究中心,人家以为美国的经济学家研究的应该是全世界的问题,其实他研究的只是美国或者说是发达国家的问题,而且美国99%的经济学家所研究的只是美国的经济问题,这些问题与发展中国家所存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拿他们的理论来解释美国或者发达国家是对的,但是拿它们来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指导原则却是不对的。我们不能照搬外国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在学习外国经济学理论时必须很清楚他们研究的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不要简单地拿他们的结论来套中国的情况,我们应该拿他们的分析方法来分析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分析我们的机会在什么地方,我们的挑战在什么地方,这样才能直接推动我们的经济发展。
■美国经济学正在丧失原创性
记者:那么你怎么看待当前美国的经济学研究?
林毅夫:真正对理论的贡献是来自于对现象的观察,从现象当中抽取理论,这才是原创性的贡献。现在美国很多经济学家用数学来表述经济学,其实数学是工具,数学本身没有思想,但在美国有着高度分工的经济学界,有5万个经济学家,而美国又没有多少东西可以研究,因此到处都在比技巧,这有点像中国的唐诗宋词,早期的特别有生命力,到了中晚期就都讲技巧了。为什么?没有那么多新的境界可写,大家就只好斗技巧,一斗技巧就没有生命力了。我觉得美国经济学界现在普遍地是在玩技巧,这种玩法正在使美国的经济学丧失原创性。
■张五常获诺贝尔奖很难
记者:现在,国内经济学圈子里有一个很热门的人物,就是张五常,一些人认为他有可能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你怎么看张五常?
林毅夫:张五常是经济学家中少数可以被称为对经济理论有原创力贡献的人,在国际经济学界成名的经济学家大部分的贡献在计量或者数理等方法论层面,对经济学的思维没有多大贡献。如果讲对经济学思维有贡献的,张五常应该算是少数几位对经济学思想、思潮和思维有贡献的人。
记者:你认为张五常能够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吗?
林毅夫:我个人认为他未必会拿到诺贝尔奖,虽然内心里我是希望他得到的,但是客观上我觉得不太容易。不太容易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是他做的工作主要是阐述考斯特理论,考斯特已经拿到奖了,如果他能得奖应该是和考斯特一起。当然阐述考斯特理论也是有贡献的,考斯特那么有名,跟他的阐述有一定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考斯特在获奖时两次引用他的话的原因。其实,一个人能否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关键在于他提出的理论后来有没有人跟着做。
■三四十年后中国人将会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
记者:那么,中国现在是否已经产生了具有原创性思想的经济学家?
林毅夫:我想应该有,但是这个原创性的思想是否有很大的影响,还得有很多人跟着去做。目前,我们的经济学界还处于觉得外国的东西比较好的阶段。
不过,一个经济学思想是否有原创性还是要看10年20年后大家接受不接受,如果接受了就是原创,如果不接受就要到下一代同样一个东西被提出来时看是否有人回过头来看你的思想。有时候,你提出了原创性的东西,但是大家并不见得认识它的价值。所以一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说,如果一个经济学家说他提出的理论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的,这个人一定是对文献看得太少。同样一个现象,可能有人在50年甚至100年前就说过了,可是那个时候没有人知道。
记者:你认为,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会产生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吗?如果会,你认为会是什么时候?
林毅夫:我觉得中国肯定会产生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我认为,世界经济的中心就是世界经济学的中心,前面我提到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经济理论贡献的大小不在于它的逻辑性有多么复杂,而在于它解释的现象有多重要。我相信在21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经济一定会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中国经济的现象一定会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现象,而阐述中国经济现象的经济学家一定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学家。
我认为目前中国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你的思想必须是原创性的;第二,你的论述要能进到主流经济里(可是我们在国内能够进到主流经济的经济学家太少了,而且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还是拿外国的经济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而不是用中国的经济现象得出的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现象)。
我相信拿诺贝尔奖的不会是我们这一代,我相信比我们早的一代也很难,更可能的是我们这一代的学生,时间也许是30年、40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登上全世界最大的经济舞台,研究中国问题变成研究世界问题的时候,那时中国的经济学家当中就会有人拿到诺贝尔经济学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