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四十三年,进入中年后的乾隆开始整理有清一代已经被尘封多年的旧案,陆续为曾是清朝最震荡性案件主要人物,多尔衮、多铎、豪格、允禩等人进行平反,将这些人或配享太庙或是恢复宗族地位。这里最敏感曾备受关注的人物要属曾经在“九子夺嫡”表现强势的八阿哥允禩,乾隆亲自将他的“八叔”予以平反,改变其父雍正对此处理的一切决定。
雍正帝登位后储位之争依旧并未全面停息,但随着胤禛逐渐掌控政治权利,这些势力才逐渐被雍正各个击破。雍正四年(1726)的正月初五,雍正发出上谕,一口气历数允禩的长文罪状,把他八弟的问题上升到对不起爱新觉罗家族和父皇的高度,决定开除他的宗籍,逐出宗室,进行圈禁,用他的解释便是:“若将此丧心败检不忠不孝之人仍留于宗牒之内,玷污天潢,臣何颜对越列祖在天之灵,又何以立万世子孙之鉴戒!”在分化瓦解允禩集团后,雍正最大的隐患得以全部清除。在清除兄弟后,舆论多指责他的刻薄,雍正对诸王大臣解释说:“朕之是非,有关皇考之得失,所以不得不谆谆辨白也。”作为登基以来帝国最大的执政风波,雍正对允禩极其党羽的态度也十分矛盾,既想剪除,又怕舆论,他对此特别强调说:“允禩或杀或养,朕未降旨,矣无必行正法或必予宽恕之念。岂有靠尔阿哥之名杀弟之理?阿哥惟须持大体,恪守为臣之道,朕或有措置。”《雍正朝满文朱批奏折》
不久雍正将其削调王爵,圈禁,改名为“阿其那”,侮辱性称呼。大臣们按照雍正的指示,召开了特别审判会议,对阿其那的行为进行审议,最终列出阿其那十四条罪状,对他进行参劾。雍正最后下达判决:“阿其那犯下的所有恶行皆唯激怒朕,朕若加刑于他,天下之愚者必定以此将恶名加诸朕,如此则正中阿其那下怀,朕才不会上这个当。”几个月后,阿其那在圈禁中离奇去世。
乾隆登基之初的一个多月,年轻的乾隆便发出了一道震动天下的谕旨:允禩、允禟等人,虽然自己作孽,也已经死去,但是他们的子孙还是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如果继续把他们开出于宗籍之外,实在不公平。到了乾隆四十三年,人到中年的乾隆在持续恢复清朝几大争议旧案后,觉得有必要给其叔叔一并平反,因当时的罪名是查无实据的,在宫廷长大的乾隆深谙这种毫无亲情可言的兄弟关系的冷漠,另外这些曾经的震荡早已不存在,维护爱新觉罗家族进一步团结的必要和历史公正角度开展平反,具有进步意义。 如果当初乾隆为了笼络爱新觉罗家族所有成员,那么四十多年后的平反,则是随着时间的淡化,乾隆再次进行的以此宗族情感上的弥合。
主要还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避免有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乾隆想做一个仁政爱民的明君,除了爱民外,他还需要得到宗族的支持,所以为了笼络人心,也是为了赢得大家对他的支持。他选择恢复这些被雍正剥夺爵位人的身份,这样不仅缓和了皇室成员为争夺储位产生的历史矛盾,还安抚了宗室人心,乾隆的皇权得到了稳固。
不是因为心虚啊,是因为到那个时候他突然发现这是一桩冤案才这么干的。
可能这个时候突然发现,八阿哥是被冤枉的,然后内心也有点愧疚,所以想替他平反。
首先确认,这个是真的吗?估计祁隆后期突然发现,八阿哥也许是被冤枉的。当然,他内心也许有点愧疚,所以打算替他平反。